中国教育在线:浙音“大乐永和”国乐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来源:宣传部、国乐系 作者:宣传部、国乐系 时间:2024-04-12 人气:

云水缥缈、峰峦叠翠,柳绿花红、古塔余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江南春色,总是令人心驰神往。4月11日晚,由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组成的大型民族乐团来到北京,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参加第二届“国乐之春”民族音乐节,以“大乐”奏响“永和”,用国乐音韵演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以富有浙江区域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展示江南历史人文风貌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也把浙江音乐学院的发展改革成果及当代青年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思考,呈现于首都观众面前。

以“大乐”展大国风范、时代精神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永和”——浙江音乐学院国乐音乐会的主题,不仅包含“音韵相和”之意,更表达了浙音作为一所音乐院校对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审美高度和思想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思考,用极富江南美学的民族音乐作品展现时代精神和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新探索。

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先华。“作为一所艺术院校,我们更深地理解中国民族音乐历史中‘大乐’‘大曲’的深刻内涵,如何通过民族器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精髓,进一步展现新时代的大国气象、大国风范。浙江音乐学院也将此次音乐会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开篇之作,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说。

音乐会总策划、指挥,浙音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王甫建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对于精神塑造、思想表达的作用极其重要,通达天人、气势恢宏的古代大曲更是展现盛世景象的重要手段。当下,更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西方音乐体系和作曲技法占主流的背景下,鼓励青年作曲家坚定文化立场,写好民族音乐作品,展现当代青年音乐家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精品力作助力民族音乐重焕光华

“年轻化”“创新性”是这次音乐会曲目编排的最大特色。此次演出以浙音民族乐队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的百余名青年师生为主体,其中包括多位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内外大奖获得者,以及浙派古琴传承人;精心创排了7部既包含传统经典、又囊括近期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浙江地域特色、多元演奏类型的民族乐作品,其中《忆江南》《山水长卷》两部作品是首次演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同样以青年作曲家为主,展现了民族音乐发展的活力与未来。

音乐会以国乐大曲《高山流水 青青思念》启幕,浙音翡翠筝团的青年演奏家将浙派古筝经典曲目《高山流水》与新创作品《青青思念》进行创新性拼贴镶嵌,“山河之歌”与“人间清曲”交相呼应,瞬间将首都观众带入春色盎然的诗画江南;随后,民族管弦乐《曙光·启航》讲述南湖樯橹轻摇间孕育的百年风雨变幻,《兰亭》将行云流水的千年墨迹用古筝和乐队形式表现,《雪意断桥》《忆江南》《山水长卷》纳入浙音钢琴、声乐、管弦等演出力量,从不同层面描绘了江南美景与人文哲思;中国鼓与乐队的《龙腾虎跃》作为大轴震撼登场,在经典作品中创造性融入浙东渔乡锣鼓等民间音乐和管风琴等西方音乐元素,昂扬奋进又质朴纯真,展现了新时代民族音乐的开放包容,以及中华民族龙腾九霄蟠四海,虎跃万里踞五洲的恢弘气魄。

王瑞表示:“这是浙江音乐、浙江文化在国家大剧院的一次精彩展示,也是青年艺术人才立足新时代,端详中华文明、探索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一次尝试。”他还指出,浙音作为一所成立于新时代的艺术高校,,不仅成就了一部部长演不衰的艺术精品,更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以“首创精神”培养新时代民族音乐人才

民族乐队学院是浙江音乐学院于2020年在全国首创,与其同时成立的,还有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和合唱学院。王瑞介绍,浙音“五大学院”是一种与本科教育并行的创新教学平台,旨在以演出为核心统筹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化”要求为行业输送成熟人才,以解决艺术人才供需链在“最后一公里”脱节的问题。

作为民族乐队学院的学员,在校期间就要提前适应职业乐团的工作模式——他们的课程安排以演出排练为导向;除了独奏外,要花费更多努力在与指挥、其他乐手的配合之中;从考勤到乐器乐谱管理等方方面面,全部按照职业院团模式进行管理;他们拥有演奏更多作品、登上更大舞台的机会,而且每次演出几乎都有名家大师和职业乐手加盟。更为重要的是,与教材里偏重选取经典作品不同,这些音乐会涉及曲目往往更具风格化、多样性和创新性,能够让学员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尝试、犯错、改正,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此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既是对浙音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和民族乐队学院教学成果的全面检视,也是对浙江音乐学院这所成立于新时代、充满朝气的艺术院校“以新思路破解艺术人才培养老问题”办学方针的高度认可。

“希望我们在教学方面的改革,能够引起艺术院校对新时代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发展的进一步审视与思考。”王瑞表示。浙音将以此次演出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弘扬“首创精神”,持续推动民族管弦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标准与培养规范的建构,深入探索、彰显民族管弦乐独特的气质特色和独立的美学品格,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

新闻来源: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404/t20240412_25982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