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丨冯宇光:扎根乡村,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乡间田野

作者:孟欣 来源: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5-02-10

舞蹈《好日子》《茶山情歌》、朗诵《爱我中华》、歌曲《青花瓷》《声声慢》……1月23日小年当天,淳安县文昌镇“村晚”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这场由浙江音乐学院教师、省级文化特派员、驻文屏村第一书记冯宇光参与策划组织的晚会,为当地百姓营造出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这是冯宇光在文屏村度过的第一个春节。2024年以来,他结合浙音专业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擦亮这张“千岛湖窗口村”的金名片。

“脸晒黑了,跟群众更近了”

“三面云山一片湾”,美丽的文屏村依山傍水,毗邻千岛湖高铁站,是游客下车后经过的“第一村”。初到此地的冯宇光,便陶醉于这里的秀丽山水、怡然恬静。2024年1月,他以省派驻村第一书记身份来到文屏村,4月底,又被选为省级文化特派员,接下了双重“担子”,他感到“激动而忐忑”。

在学院团委工作时,冯宇光每年都要组织师生,在寒暑假期间到省内偏远地区社会实践,为农村的老百姓送文艺、送演出、开展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此外,他曾在金华磐安县挂职,担任过团委副书记。但是刚到村里的时候,他面临着语言不通、情况不熟、经验不足等实际困难。

融入百姓中间,是开展基层工作的第一步。深知这一点的冯宇光,坚持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看到谁家里有活,我就去帮帮忙,跟村民一起劳作,一起收获”。短短2个多月,冯宇光就学会了果树扦插、采茶、挖笋、种红薯土豆等农业技能。1年内,走访村民100多户,覆盖了村里的全部党员和困难户。驻村工作繁杂,他在百姓中间做宣讲、讲党纪,清理过垃圾杂物、开展过抗洪抢险、拆除过违规搭建,“虽然脸晒黑了,跟群众的关系却更近了”。

细致摸排只为“双向奔赴”

“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特派员”,这是百姓们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为了不辜负百姓对文化特派员的殷殷期盼,接到任务后,冯宇光认真规划起助推当地文旅发展的“两张清单”,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实现“百姓需求”和“资源供给”的“双向奔赴”。

通过细致摸排,冯宇光发现,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村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增长,“文化礼堂建起来了,但设施设备相对陈旧,场地使用率比较低;村民喜欢跳舞、看戏,但现有的文化资源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孩子们需要高水平的艺术教育资源来开阔眼界,想学艺术也没有专业的指导”,文化建设提升迫在眉睫。

“幸运的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冯宇光表示,在学校领导们的关心指导和同事的积极支持下,他充分联动各方力量,以“文艺轻骑兵”、文艺精品创作、公益美育等文化帮扶举措,推进“乐动文屏”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资源“活水”引入美丽乡村

“山连山,水挽水,白云深处文屏湾,鸟语声,伴花香,一湖碧水人欢畅……”这是浙音师生为文屏村量身打造的村歌《文屏就是我家乡》。冯宇光联系浙音舞蹈学院师生,邀请他们来文屏村手把手教村民们跳“村舞”。他还以草地音乐节、庭院音乐会和网络推介等方式,邀请在杭高校来村开展大学生文艺采风、社会实践。

“刚到文昌,我就邀请浙音学生开展专场音乐会,为文昌状元文化节助力;去年6月底,来自浙音流行音乐系的‘文艺轻骑兵’在文昌镇开展为期3天的文艺演出,吸引观众2千多人次;10月底,浙音管弦系百名师生助力千岛湖创意生活周活动,举办金秋交响音乐会……现在村里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了,村里的文化氛围也更加浓厚。”冯宇光介绍。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文昌镇仅有一所中心小学,在校学生多为周边几个村子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学条件有限,艺术教育资源尤为匮乏。在冯宇光的积极推动下,音乐名师工作室在中心小学正式揭牌。通过机制建设,让文化在这里“扎下了根”。他牵线搭桥,为中心小学聘请盛秧、王滔、赵亮、叶炫清等老师为校外音乐导师,定期来校开展音乐教育;他联系高校和企业,捐赠了2架钢琴、10架古筝、30套舞蹈用品和96套书画文具供孩子们使用,帮助小学打造留守儿童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书画社等艺术团体。

暑假期间,他精心组织了七彩音乐课堂活动,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展艺术教育,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乡村艺术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乡村民宿的入住率有了显著的提升。

除此之外,冯宇光与村干部一起,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这一主题,积极培育文化旅游、运动康养等新业态,争取帮扶资金,帮助乡村民宿引流;创建了党建公园,开拓了登山游步道,扩建了草坪公园,增设了网红打卡点,大力整治村庄乱扔垃圾的现象,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使其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时、应势、应需之举,以“艺术乡建”助力文屏村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