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浙江音乐学院(筹)举办杰克·波蒂跨文化研讨会
15日晚,浙江音乐学院(筹)标准音乐厅内,柔美沉稳的大提琴音、悠扬婉约的小提琴弦乐、行云流水的钢琴声中,新西兰三重奏乐团与钢琴家高平联合演奏的杰克?波蒂作品音乐会正在上演。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筹)举办的“20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的重要一环,高规格的音乐会展示了杰克·波蒂在世界音乐上的成就。
当天上午,浙江音乐学院(筹)携手浙江音乐家协会、新西兰驻北京大使馆、新西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新西兰音乐学院、新西兰音乐中心联合举办的“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在浙江音乐学院(筹)正式开幕,拉开了为期3天的音乐学术交流。
这是一次来自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以及国内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学系相关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国际性盛会。该学术性会议获得文化部的批复。研讨会围绕迻译作曲技术(Transcription in composition)、跨文化作曲(Cross-culture Composition)和后民族主义(Post-nationalism in composition)三个音乐学和作曲界关注的学术主题展开,通过研讨会、音乐会、影片展播三种形式,全面了解作曲家杰克·波蒂的跨文化音乐作品,旨在促进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音乐交流与融合,推动我省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杰克·波蒂是新西兰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被美国“Other mind音乐节”评论为“一位隐藏在惠灵顿的二十世纪伟大作曲家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来到中国并深入到西南内陆对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收集、研究,创作了大量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歌剧《艾黎》、 弦乐四重奏《朗歌》、声乐作品《五首摇篮曲》等。
近年来,他多次来到中国,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著名音乐学府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了作品音乐会,可以说杰克是国内音乐界的老朋友了。今年5月,杰克·波蒂过世,留给世人宝贵的音乐财富。
浙江音乐学院院长徐孟东说,杰克·波蒂的作品汲取了世界各地音乐的精髓,融合了跨文化音乐元素,在国际乐坛独树一帜。本次研讨会将以杰克·波蒂的跨文化音乐作品为中心,通过论文交流、学术研讨和作品音乐会等环节,深入探究跨文化音乐创作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刚获批准建立的浙江音乐学院而言,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好机会。他希望,学院与海内外音乐院校、文艺乐团、研究机构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早日建设成为高水平音乐院校。
【浙江新闻+】
杰克·波蒂(Jack Body,1944 - 2015)是新西兰最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学家之一,其作品覆盖了独奏、室内乐、交响乐、舞蹈、电影等诸多媒介与体裁。
他对于民族音乐的推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乐坛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某专家评论协会评价波蒂是一位隐藏在惠灵顿的本世纪(二十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总是对生活敏感的,而波蒂先生对各国、各民族鲜活而真挚的民间音乐更有着无限的兴趣与热爱。在他的音乐中,你能听到中国、印度尼西亚、希腊、保加利亚、意大利、印度、日本、韩国、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西班牙、波斯尼亚、马达加斯加、南美洲和新西兰毛利等各种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也正是这样对世界音乐的好奇,让波蒂成为一个跨越民族、跨越音乐种类的多元化作曲家。
新闻来源:http://zj.zjol.com.cn/news/228178.html
杭州日报:
波蒂研讨会在杭召开
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日前在浙江音乐学院(筹)举办。除了研讨会、音乐、影片,学院还邀请新西兰乐团开授大师公开课,邀请新西兰乐团、钢琴家、浙江音乐学院(筹)演奏家联合演奏三场杰克?波蒂作曲音乐。
杰克·波蒂是新西兰最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学家之一,其作品覆盖了独奏、室内乐、交响乐、舞蹈、电影等诸多媒介与体裁,他对民族音乐的推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乐坛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新闻来源:http://digi-hzrb.hangzhou.com.cn/
腾讯大浙网:
浙江音乐学院(筹)举办“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
为了促进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音乐交流与融合,拓展广阔的创作空间与多维的研究视域,推动我省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鉴于新西兰“国宝级”作曲家杰克·波蒂在推动中新两国音乐文化交流与创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浙江音乐学院(筹)携手浙江音乐家协会、新西兰驻北京大使馆、新西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新西兰音乐学院、新西兰音乐中心,于12月14—17日,在浙江音乐学院(筹)举办“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该会议由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共同承办,以“高规格、跨学科与国际性”为定位,体现了创作与表演、创作与研究等多学科的交叉。
党委书记褚子育为研讨会题词,并表示研讨会的举办将对浙江音乐学院学术研究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发挥积极作用。院长徐孟东题词,表示研讨会体现了创作、研究、表演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浙江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这是一次来自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以及国内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学系相关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等共襄盛举的国际性盛会。会议得到学院党政的高度重视,并获得文化部的批复。研讨会提出研讨的三个主题:迻译作曲技术、跨文化作曲和后民族主义,这都是音乐学与作曲界非常关注的学术问题,对21世纪的学术发展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杰克·波蒂是新西兰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被美国“Other mind音乐节”评论为“一位隐藏在惠灵顿的二十世纪伟大作曲家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来到中国并深入到西南内陆对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收集、研究,创作了大量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歌剧《艾黎》、弦乐四重奏《朗歌》、声乐作品《五首摇篮曲》等。近年来,他多次来到中国,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著名音乐学府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了作品音乐会,可以说杰克是国内音乐界的老朋友了。今年5月,杰克·波蒂过世,留给世人宝贵的音乐财富。
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力求通过研讨会、音乐会、影片展播三种形式,更好地了解作曲家杰克?波蒂的跨文化音乐作品。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均有自由论坛环节,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高为杰、迈克尔?诺里斯、朱世瑞、南鸿雁、皮尔图特·阿德里安、叶国辉、米根·科林斯、罗兰德·皮尔曼、尤恩·姆尔多赫等专家学者做了精彩而独到的发言。其中,高为杰指出对杰克?波蒂作品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迈克尔?诺里斯提出“如何合理运用并尊重民族音乐”,朱世瑞对“迻译作曲技术”、“后民族主义”的主题词提出疑问并有了一定思考,南鸿雁从民族音乐学角度阐述了对波蒂的理解。与会专家还从版权、道德等角度讨论了编创、原创、改编、署名等的界定。中外专家在交流中迸发出更多的学术灵感,角度与学术的碰撞,使得研讨会论坛内容丰富而异彩纷呈。
讨论会后,组委会播放了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为研讨会录制的录像。谭盾说,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学术上,杰克?波蒂都是亚洲作曲家中的先驱。
期间,还举办了两场杰克·波蒂作品专场音乐会,与一场中国、新西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新西兰钢琴三重奏乐团、新西兰弦乐四重奏乐团以及钢琴家高平同台献艺,为远道而来的与会专家和浙音师生带来了音乐盛宴。在前两场音乐会中,杰克·波蒂几首代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三重奏《疼痛的臀》以三件乐器的丰富织体组合释放出巨大的音响张力;钢琴与大提琴合奏的《夜景》运用单音在不同音区的变幻游离,以碎片化的旋律音型表现出扑朔迷离的朦胧意境;弦乐四重奏与录音版《来自云南》、弦乐四重奏与录音《巴厘岛的一间房子》等作品以播放录音加现场演奏的方式呈现,观众们在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中国音乐、佳美兰音乐、保加利亚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跨文化作曲”的独特魅力所在。在中、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中,贾达群、谭盾、米根·柯林斯、盛中亮、沈纳蔺、高平等人的作品纷纷上演,展示出不同的作曲家、民族、年代背景下不同的作品风格。而这种不同又体现出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作曲家们以个人独特的创作观念彰显出不同的艺术主张,在基于人的本质审美基础之上,得到文化的认同、融合与接纳。
“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是中国音乐学术界对杰克·波蒂研究的开端,它既给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在促进浙江音乐学院(筹)与其他音乐院校的学术交流、打响学院艺术品牌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闻来源:http://zj.qq.com/a/20151221/052717.htm#p=4
浙江教育在线:
浙音举办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
为了促进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音乐交流与融合,拓展广阔的创作空间与多维的研究视域,推动我省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鉴于新西兰“国宝级”作曲家杰克·波蒂在推动中新两国音乐文化交流与创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浙江音乐学院(筹)携手浙江音乐家协会、新西兰驻北京大使馆、新西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新西兰音乐学院、新西兰音乐中心,于上周在浙江音乐学院(筹)举办“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
该会议由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共同承办,以“高规格、跨学科与国际性”为定位,体现了创作与表演、创作与研究等多学科的交叉。
党委书记褚子育表示,研讨会的举办将对浙江音乐学院学术研究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发挥积极作用。浙音院长徐孟也表示,研讨会体现了创作、研究、表演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浙江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这是一次来自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以及国内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学系相关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等共襄盛举的国际性盛会。研讨会提出研讨的三个主题分贝是迻译作曲技术、跨文化作曲和后民族主义,这都是音乐学与作曲界非常关注的学术问题,对21世纪的学术发展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杰克·波蒂是新西兰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被美国“Other mind音乐节”评论为“一位隐藏在惠灵顿的二十世纪伟大作曲家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来到中国并深入到西南内陆对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收集、研究,创作了大量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歌剧《艾黎》、弦乐四重奏《朗歌》、声乐作品《五首摇篮曲》等。
近年来,杰克多次来中国,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著名音乐学府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了作品音乐会,可以说是国内音乐界的老朋友了。今年5月,杰克?波蒂过世,留给世人宝贵的音乐财富。
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力求通过研讨会、音乐会、影片展播三种形式,更好地了解其跨文化音乐作品。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均有自由论坛环节,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高为杰、迈克尔·诺里斯、朱世瑞、南鸿雁、皮尔图特·阿德里安、叶国辉、米根·科林斯、罗兰德·皮尔曼、尤恩·姆尔多赫等专家学者做了精彩而独到的发言。
其中,高为杰指出对杰克·波蒂作品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迈克尔·诺里斯提出“如何合理运用并尊重民族音乐”,朱世瑞对“迻译作曲技术”、“后民族主义”的主题词提出疑问并有了一定思考,南鸿雁从民族音乐学角度阐述了对波蒂的理解。与会专家还从版权、道德等角度讨论了编创、原创、改编、署名等的界定。中外专家在交流中迸发出更多的学术灵感,角度与学术的碰撞,使得研讨会论坛内容丰富而异彩纷呈。
讨论会后,组委会播放了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为研讨会录制的录像。谭盾说,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学术上,杰克·波蒂都是亚洲作曲家中的先驱。
期间,还举办了两场杰克·波蒂作品专场音乐会,与一场中国、新西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新西兰钢琴三重奏乐团、新西兰弦乐四重奏乐团以及钢琴家高平同台献艺,为远道而来的与会专家和浙音师生带来了音乐盛宴。
新闻来源:http://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1512/t20151221_13499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