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正是农历八月十八。浙江人有一句老话里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说的就是钱江潮在这一天里波澜壮阔,世间罕见。
就在这一晚,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首演。这是浙江音乐学院成立三年多以来,首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的作品。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钱塘江两岸人民世代临水而居,创造了灿烂的钱塘江文化。从古代文明源起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钱塘江如一条文化之江、历史之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浙江不断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和钱塘江唐诗之路打造,在此背景下,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教师团队精心创作了这部以“钱塘江”为核心题材,融多形式、多视角音乐表达及现代多媒体手段为一体的原创大型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当晚音乐会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和浙音国乐系杜如松、张咏音、杨婧等演奏家联袂演出,先后上演了《源》、《云水境》、《生生不已》、《潮神赋》、《哈头曲》、《踏歌》、《大潮》等7部作品。整场演出以钱塘江为脉胳,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以音画融合的手法,将钱塘江的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经济与社会,串成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画卷中秀美的山水、鲜活的人物、多样的场景、流转的时空,充分展现了钱塘江悠久的历史传承、如画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磅礴的现代文明,激情讴歌了浙江人民不畏险阻、突破万难、勇于开拓、昂首阔步的创新精神。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郭鸣告诉记者,从策划到呈现,《钱塘江音画》花去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创作期间,团队成员多次前往钱塘江的不同流域实地采风。
一提到江水与民乐,大家率先能想到的就是《春江花月夜》郭鸣表示,《钱塘江音画》最开始的作品定位就不仅仅是描写水的。而是要表达钱塘江流域的文化、民俗与人。而水则是作为主线,将这些元素联系,呼应起来。郭鸣说,实际上浙江在此前做过许多与钱塘江有关的音乐作品,不过其中大部分是声乐作品,而以大型民族管弦乐的体裁来创作钱塘江,这还是首次。
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源》拉开序幕。作品以钱塘江的发源为音乐主线,以水的不同形态为描绘对象,将点滴汇聚、涓涓溪流、平缓江水等画面浮现于听众眼前,借以表达“饮水思源”的人文情怀,听众在音乐的流动中体味到事物的变迁和历史的流转。
笛子协奏曲《云水境》以富春江著名景致“白云源”为题材,将山、水、云、雾等作为音乐刻画主体,听众在委婉、含蓄、飘逸、朦胧的音乐中寻求到一种清幽、超脱的境界。
二胡协奏曲《生生不已》以时间的脉络将钱塘江流域孕育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浙江人民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的精神衔接起来,听众感受到的是浙江生生不已的发展与进步。
民族管弦乐《潮神赋》以海宁民俗“潮神祭祀”为创作源泉,将钱塘江的人文、自然、历史、梦想一一贯穿,并将水的至柔至刚化作两种音乐性格,如那辽阔而孕育生机的江河,以至柔的汇聚,驰骋为惊天动地的刚强之力。民族管弦乐《哈头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海宁民歌“车水号子”,随着乐曲的推进,钱塘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劳动人民热情高涨的劳动场景跃然眼前。
琵琶协奏曲《踏歌》通过琵琶和民族管弦乐队之间的“诉说、吟唱、对话、相执、高歌”等手法,塑造出钱塘江流域文化中多姿多态、刚柔并济、优雅与磅礴共存的音乐意象。
最后以民族管弦乐《大潮》压轴。作品以宏大的气势、博大的胸襟描绘钱江东去、汇聚入海的画面,讴歌浙江人民不畏艰险、突破万难、勇于开拓、昂首阔步的民族精神及中国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
郭鸣告诉记者,演出结束当晚,他就带领主创团队与从北京邀请来的专家连夜研讨,获益良多,接下来,整组作品也将进行一些修改。10月7日、8日,作品将要进京演出,而接下来也还将在省内开展巡回演出。郭鸣认为,对于一所刚刚成立三年多,年轻的专业音乐学院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创作实践:“我们作曲指挥系的老师实际上以北方人居多,进入浙音之后,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如何通过创作,用音乐来说浙江话。”
新闻来源:https://www.thehour.cn/news/19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