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良渚论坛”这场中外音乐家对话,留下了怎样的现代回响?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24-11-26 人气:

“良渚”,是中华民族文明曙光初现之地,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全球化叙事不断演变与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日益彰显的今天,音乐这一无国界艺术正经历着微妙而深刻的变革,其表现形式与话语形态均呈现出新的面貌。立足当下,我们该如何去追溯良渚时代的声音?

11月26日,作为第二届“良渚论坛”三大平行论坛之一的“中外音乐家对话”精彩召开,中心主题为“音乐精神的递进: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包括中国在内的来自五大洲12个国家的37位专家齐聚一堂。中外音乐家们围绕“古代音乐艺术与人类文明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与艺术未来发展”两个议题展开思想碰撞,以主题交流发言和圆桌论坛形式深入对话。

本次论坛从文明探源和现代文明两个维度出发,充分发挥音乐沟通心灵的文化桥梁作用,深入推进丰富多彩的音乐人文交流。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让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照亮音乐艺术发展之路,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音乐家的范本”。

“良渚论坛”中外音乐家对话论坛 主办方供图

良渚文明涓涓细流,滋养当代民族音乐蓬勃发展

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中国文化以其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宛若灿烂的晨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中国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精神世界的生动映照。

“中国的传统音乐里包含了太多丰富的信息,想要去理解其中的音乐语言结构,并非易事。”用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音乐家泽维尔·布维耶的话来说,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想掌握中国文化的全貌,必须进行深入的探索。他希望今后能来中国进行更多的艺术交流,在两国的艺术家、乐团、音乐学院乃至政府间达成更多卓有成效的学术成果。

“无论是我国的音乐精神还是外国的音乐精神,这些音乐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在这样的国际文化交流和互鉴中所需要相互了解、碰撞和交融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认为,此次论坛让中外音乐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精神上的殊途同归,也是在音乐的视域下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时他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音乐的创意需根植于传统文化,在勇攀高峰的同时树立经典意识,塑造当代的中国音乐精神,进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顺应时代需求、贴近人民情感的优秀音乐作品。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看来,良渚遗址的发掘为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先进性,还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从民间故事、民间歌曲到诗词艺术,这些文化遗产在当代各种艺术形式中得以传承和创新,依然汲取着源自远古文明的滋养,传统文化的河流无论经历多远的旅程,我相信它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清澈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这几天来到良渚遗址参观考察后,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获得的音乐精神究竟在哪里,我觉得这样的一种精神应该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古代的,也是今天的,更是属于未来的人类的。”音乐考古学家、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李幼平由衷感慨道。

正如浙江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在论坛致辞中所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不受种族、地域、贫富、贵贱的限制。在当今世界,即使你我语音不通,完全可因为一支曲子而彼此共鸣,迅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从良渚的涓涓细流到浩瀚东海,温润、宽和而坚韧,在浙江这方水土永褒厚德载物的旋律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良渚论坛”中外音乐家论坛现场嘉宾们 主办方供图

积极拥抱AI后,音乐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AI已渗透至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创新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艺术领域,AI同样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此次论坛中,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以助力艺术未来发展,成为中外音乐家热议的话题之一。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田彦就在发言中谈到,随着ChatGPT和Sora的出现,让所有人直观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也由此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今年3月,号称“音乐版ChatGPT”的音乐生成大模型Suno发布V3版本,任何人只需一个简单的文本提示,就可以秒出一首长达2分钟的歌曲。当前,各种AI作曲软件大量涌现,且逐渐受到音乐人及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识别、发布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音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未来发展的将何去何从?

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产业系教授鲍比·博格动情分享 主办方供图

“我大学时为了成为一名专业鼓手,付出了上万个小时,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练习打鼓,练到手出血,不得不用绑带把伤口缠起来.”“我大学毕业时,机器鼓手突然在摇滚乐中变得非常流行,彼时我开始担心,我会被机器取代吗?我要失业了吗?”…….论坛上,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产业系教授鲍比·博格动情分享了自己从前的经历。在看他看来,AI技术并不会取代真正有创造力的艺术家,AI技术越发达,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就越有价值。“就像机器鼓手程序的编程者,永远需要一个鼓乐专家去帮助辨别击鼓的细微差别。”鲍比·博格认为,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思考如何去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从容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一切,“我们要做的是和AI合作,去适应科技的发展。”

李心草表示,AI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确确实实能为音乐工作带来便利、提高效率,完成一首独立的音乐作品也早已不足为奇,“但从创作和表演的角度来看,对于真正入脑、入心、入魂,触及人类灵魂最深处的艺术作品,我觉得即便在未来,相信AI也是力不从心。”李心草认为,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到艺术领域中,关注人工智能给艺术创作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这才是关键所在。

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即便在人工智能时代,音乐的创造力也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AI虽能模仿、演绎甚至自我“生成”大量音乐,但其生成的作品更多依赖于既有数据模式,而缺乏人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深度与思想重量。

参加本次论坛的中外音乐家合影 主办方供图

“真正的音乐创造力,是人与自然、社会、历史、哲学的对话。音乐的创造力不仅是人类想象力的体现,更是沟通过去与未来、情感与理智的桥梁,在任何时代,音乐的创造力都将继续引领人类艺术精神的发展,同时提醒我们技术的进化不该取代人性的深度,而应成为音乐创造力的新助力与延伸。”王瑞如是说道。

新闻来源: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2968307&source=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