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古乐新声,文明探源视角下的音乐回响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24-11-29 人气:

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当晚,一场名为“良渚回响”的音乐会让众多国际嘉宾注意到了中国的古乐器,在浙江音乐学院的精心编排下,埙、编钟、编磬等古老乐器中融入钢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展现了诗情画意的中华传统美学意象,获国外音乐家大赞。“古代音乐艺术与人类文明发展”,也是本次良渚论坛“中外音乐家对话”的议题之一。

“如果追溯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源头,你会发现它是人类文明显现的曙光。”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说。

良渚时期及此前更久远,先人“玩”什么乐器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航拍全景 朱成琪摄 良渚遗址管理区供图

“我想听听来自五千年前的声音。”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采风时,瑞士西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教育主管、音乐家泽维尔·布维耶说,中国的考古发掘经常能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收获,包括发现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器物。比如,各类乐器、乐谱,甚至是音乐遗迹和音乐图像。

良渚先人,的确早在5000年前就制作了“音孔玉管”。这些玉管,有的管侧开有小孔,与考古发掘的骨哨相类似。

看到良渚石器上成熟的开孔,音乐考古学家、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李幼平认为在音乐领域意味着“良渚先民对音高的控制”。也就是说,从制作技术上来说,当时的先人已经可以开始“玩音乐”了。

考古学家论证中,佐证中国音乐文明起源时间的,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8000多年前,在今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先民,开始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一种多为7孔的“骨笛”。穿越八千多年时光,如今它们还可以吹奏《梁祝》《小白菜》《沂蒙山小调》等现代乐曲。

贾湖骨笛。视觉中国供图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先人们,“玩”的乐器是陶埙。陶埙是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吹奏乐器,而河姆渡的陶埙是目前出土最早的陶埙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

早期先民们“玩乐器”,一般与仪式活动紧密相关。“刚维有序、礼乐交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说,很多考古发现的图像,都表明了当时的乐器,如编钟,在中国的礼乐生活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曾侯乙编钟,出土时2400多年前的钟都还完整的挂在这些架子上。“我们基本上没有对它进行过修复,现在听到的声音就是2400多年前的声音。”

这一时期,全世界范围内音乐都已经变得重要。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开始广泛使用如竖琴、叉铃、鼓、等乐器演奏音乐。

古韵仍在,今天我们怎么“玩”古代音乐

“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以及广袤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有自成体系的音乐传统,有一系列宝贵的成果和音乐文化遗产。”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教授说。当代的音乐艺术创作者、研究者和表演者,正在努力通过“古乐新声”的演绎,让源自良渚文明的乐声细流,继续滋养着当代音乐,将这些文化瑰宝转化为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

《九色鹿》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故事。而这个东方传奇被艺术家从民间传说、壁画、图像转化为音乐。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在其中一人分饰多角,将美声、民族、戏曲、曲艺等多种唱法融合,以跳跃的方式表现角色的转换和强烈的戏剧张力。《九色鹿》自首演以来,多次登陆各大音乐节,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雷佳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音乐家对话”平行论坛上进行分享。

前蜀皇帝王建墓中二十四乐舞伎浮雕,折射出五代时期对音乐、舞蹈、艺术的高度审美。四川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高为杰受其启发创作了民族管弦乐作品《蜀宫夜宴》,在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比赛中,获得了民族管弦乐组的第一名。

“从民间故事、民间歌曲到诗词艺术,这些文化遗产在当代各种艺术形式中得以传承和创新,依然汲取着源自远古文明的滋养。”雷佳认为,传统文化的河流无论经历多远的旅程,始终会保持着最初的清澈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南非金山大学作曲系教授安迪勒·库马洛近年来一直在用声谱收集声音数据,通过新技术再现古老非洲音乐的声音,同时创新的音乐形式。“古老的音乐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经典的、永恒的音乐。”他觉得在音乐的历史和当代对照发展过程中,可以“了解一些新的方法去保护那些古老的音乐形式进行创新发展,以及带来新的文化体验”。

中外交融,继续奏响“文明华章”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送别》被广为传唱,但有些人不知道,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李叔同已经在这首曲子中开创性引入了西方乐理,用的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奥特威的曲子。

音乐是连接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美好纽带。

“全球化使来自世界遥远角落的音乐,在世界各地变得触手可及和流行。”萨克斯演奏家、室内音乐家保罗·古斯纳说。

“音乐领域的东西方一体化,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合作形式。”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钢琴家安东尼奥· 波帕姆-巴尔迪以“良渚回响”第二届良渚论坛主题音乐会举例,“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传统乐器结合,完美展示了合作的美妙之处。”

音乐会上,浙江音乐学院师生进行演奏 潮新闻记者 包一圣 摄

尽管西方音乐艺术和中国音乐艺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但李心草教授认为从音乐精神层面,“中西方音乐中都蕴含的人文关怀、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音乐精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古代的也是今天的,更是属于未来的人类的。”音乐考古学家、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李幼平由衷感慨。

“良渚论坛就是一个平台,互相进行交流我们各自的历史,定义今天、塑造明天。”安迪勒如是说。

在各国音乐家看来,音乐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将在中外交融中,继续奏响“文明华章”。

新闻来源: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297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