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播出的央视蛇年春晚上,一支来自浙江的“兰花”余韵悠长。
1月28日晚,由上海歌舞团朱洁静与浙江歌舞剧院孙靖雯领舞,和21位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在校学生共同演绎的原创舞蹈《幽兰》登台亮相。
23位舞者以柔美灵动的舞姿塑造了幽谷兰花形象,演绎了兰花自强不息、努力绽放的精神品质,同时展现了浙江先行示范、永立潮头的改革精神和诗画艺术追求。
图源:央视春晚微博
这是浙音舞蹈继2022年的《忆江南》与2023年的《碇步桥》之后,第三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幽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兰花”为创作出发点,用大写意的方式建构视觉形象,以中国古典舞的兰花手和云肩转腰的身韵动势来模拟兰花形象和随风摆动的样式,并以群舞的编排模拟了兰花开在山石幽谷的环境氛围。
“这次的舞蹈作品源自浙音曾获得第十四届荷花奖第四名(提名奖)的作品《蘭叙》。”浙音舞蹈学院院长徐颃说,为了更契合春晚舞台,此次在音乐、服装、舞蹈结构上都进行了改动,并突出了深谷幽兰的形象和大静大美的艺术追求。
比如,《幽兰》去掉了《蘭叙》中所有的快板部分,增强了舞蹈开场部分的兰花形象和开花动势。音乐方面,作曲家亢竹青还专门用大编制的乐队进行了重新编曲录制,这让作品后半部分的抒情舞段更为大气磅礴。
“团队每个人都很珍惜能登上春晚舞台的机会,倾注了百分之百的投入。”徐颃说,自1月8日到北京后,每天都在紧张排练,有时一练就是一整天。每次审查后,大家会一一对照台领导和春晚导演组提出的修改意见,不断调整舞蹈结构,抠动作、抠细节,力求让舞蹈能更完美呈现。
“每一天,我们都在跟时间赛跑。”浙音舞蹈学院副教授曹端丹告诉记者,舞蹈需要重新设计和定制服装,但春节期间很多厂家已经开始放假,服装设计需要到处寻找材料,为作品通宵赶工。最终,新到的服装赶上了节目四审,参演学生们几乎是一拿到服装就上台接受审查。
她还透露,为了确保舞步干净,舞者们要不穿舞鞋在开阔、光滑的地屏进行演出,这样的情况下,不小心踩到裙子内衬的薄纱会更加滑。为了确保演出质量,大家到处搜寻可以防滑的袜子,又手工一条条把裙子内衬容易打滑的薄纱剪去。
在经历多次审查、修改、打磨后,舞者们破茧成蝶、向阳而生,蜕变为舞台上一朵朵傲然于世的“小兰花”。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浙音的这些舞者中,有3位已经是第三次登上春晚,9位两次登上春晚,见证了浙音舞蹈和央视春晚的情缘。
浙音大四学生余晨晞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三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依然很激动。我们整个团队来自不同年级,每个人都在排练中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修改,希望能让每个动作和调度都能注入兰花的气质,让作品在不断交流碰撞中逐渐趋于完美。”
2022年,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将舞蹈表演、人物演出等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中,融合科技、宋韵等元素,呈现了一幅新时代图景;2023年,《碇步桥》以浙江的风土人情为创作源泉,展现一派江南水乡之韵,成为浙江舞蹈的一张“新名片”。
今年,浙音再次带着学校的团队、带着学校的原创舞蹈来到央视春晚。这让徐颃感到光荣也很激动:“从《忆江南》《碇步桥》到《幽兰》,从色调、声响到表演、氛围,都是对江南文化精神特质的生动诠释。我们演绎的不仅是一支舞蹈,也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求索,对江南审美的思考。”
他表示,未来,浙音将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