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一场美术馆里的“西游声光围猎”

来源:声乐歌剧系、宣传部 作者:声乐歌剧系、宣传部 时间:2025-07-10 人气:

暮色垂落时,泛起金光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玻璃幕墙外已蜿蜒起长龙,年轻人执手机屏息以待,指尖在预约界面上反复刷新,他们等待的是一场别具一格的音乐现场。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浙江音乐学院歌剧系主办的“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7月6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生以人声为“法器”,将《黑神话:悟空》的电子音轨炼化成“声音副本”。

 

“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海报

 

5月10日,我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一次看到900余件展品将《黑神话:悟空》的虚拟神话浇筑成实体。我拿出手机,打开摄像头,游戏角色“天命人”的雕像与自己的倒影在屏幕里重叠了。我瞬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将声乐表演搬到现场,给展览的参观者带来独家体验?我向我的同事、浙江音乐学院教师金久湝和田震坤阐述了这个想法,他们都非常支持。经过近2个月的沟通和协商,最后决定以《黑神话:悟空》游戏原声为表演内容,用美声、原生态、流行演唱等多元声乐形式,结合人声和乐曲诠释游戏中“天命人”的冒险之路,以快闪、游走等方式,和观众一起演绎,共创视听与情感交织的效果。

 

“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

 

7月6日晚7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大厅骤然炸开《我也去当个天命人玩玩》的快闪,男低音如地府冥风,女高音似凌霄殿的琉璃脆响,8位浙江音乐学院“文艺轻骑兵”游走于观众之间,声波撞上展柜里的金箍棒模型,震得玻璃嗡嗡颤鸣。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到二楼圆厅,当《勿听》的哀婉旋律响起,两组男女对唱如蛛丝缠心,背后投影正播放游戏里蜘蛛精的幻境——声与画在此刻完成“元神出窍”,观众分不清耳中的啜泣是来自歌手,还是画面里破碎的紫霞仙子。随之《看见》《不由己》《未竟》等经典曲目一一呈现,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悲壮深沉,叹无奈、道悲凉。终曲再演《我也去当个天命人玩玩》时,全体演唱者从四面八方涌向圆厅中央。怒音如金箍棒砸地,假声似筋斗云掠空,投影里的悟空分身与真人身影重叠。

 

“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

 

“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

 

游戏原画与声浪共舞,年轻人举着手机追逐声源。“Z世代”要的沉浸式体验,从来不是正襟危坐,而是让声浪掀翻次元壁的参与感。投影并非简单背景,而是动态原画随音乐节奏“生长”——当《不由己》的悲怆旋律响起,墙面上的悟空剪影逐渐崩解为金色粒子;《胜景赛婆娑》段落中,敦煌飞天与游戏场景在声浪中完成“数字飞升”。这种“音画同步率300%”的体验,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游戏美术本就是当代东方美学的动态注脚。更精妙的是空间声学设计,展览馆的圆厅混凝土结构将低频电子音效转化为“地府震颤”,而高音咏叹则在穹顶形成“天庭回声”。一位意大利留学生惊叹:“这里的声音有触感,像被金箍棒的风压扫过后颈”。当谢幕时,掌声中混着手机快门声——年轻人早把这场跨界盛宴,存档成可转发、可二创的文化模因。

 

“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

 

“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

 

 “踏上取经路,比抵到灵山更重要。”而这场美术馆里的声光围猎,正是“Z世代”用自己的方式且歌且行、棒喝人间。这背后是浙江音乐学院“文艺轻骑兵”的野心:用游戏IP撬动年轻群体对传统声乐的关注。同时我觉得这是“‘声’临‘奇’境”现场实验,也是声乐教育的破壁实验。当《云宫迅音》被重新诠释。把美声当电音采样、拿美术馆当展演空间、让游戏原画成为流动的壁画,00后观众突然发现:原来歌剧唱段和游戏背景音乐共享着同样的五度音程美学。当《黑神话》的IP价值被反复讨论时,这场音乐现场实验给出了更轻盈的答案:文化“破圈”未必需要宏大叙事,它可以是一群95后声乐生藏在柱廊后的突然开嗓,是混凝土墙上转瞬即逝的像素飞天,更是00后观众举起手机录像时,无意中完成的当代艺术共创。

新闻来源: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26632498_32219_zgysb.html?isUserSubscribe=&relPicRatio=1&source=1&xkyTimestamp=175214458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