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黑神话:悟空》展览。
暮色垂落时,美术馆玻璃幕墙外已蜿蜒起长龙,年轻人举起相机屏息以待,他们等待的是一场别具一格的音乐现场。这场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办的“黑神话:悟空”音乐现场就此拉开帷幕。
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生以声为媒,用《黑神话:悟空》游戏原声为表演内容,结合美声、原生态、流行演唱等多元声乐形式,演绎游戏中“天命人”的冒险之路。他们以快闪、游走等方式,与观众共创一场沉浸式的“声景剧场”,点燃情感共鸣。

破界:当美声叩开美术馆之门
八位师生如同轻盈的“文艺轻骑兵”,倏然从展厅立柱后、转角处现身。没有固定舞台,空间就是他们的画布。浑厚的美声、跃动的电音,融入东方韵味的独特唱腔,在这片奇幻视觉空间里骤然奏响。美术馆的粗粝混凝土墙、高阔穹顶,甚至展馆中陈列的道具,都成了声音的共鸣箱——艺术门类间无形的壁垒,在歌声激荡中悄然消融。
传统声乐与当代数字艺术在美术馆这个“跨界熔炉”里奇妙相融,无声地诉说着文化创新的一条路径:勇敢打破“场所专属”的桎梏,让艺术走出固有殿堂,在非常规空间自由生长,才能碰撞出沉浸式的奇遇,让“阳春白雪”的美声,也能在游戏的语境里找到新的知音。
破译:年轻群体的文化共创
循着歌声,观众自发地在分展馆核心区席地而坐,环绕于巨幅游戏原画与流动光影之中。没了座椅隔阂,身体离地更近,心灵却与艺术、与他人贴得更近。美术馆惯常的“静观”模式被温柔打破,围炉共话般的亲密与沉浸感自然流淌。
这场音乐会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精准捕捉并放大了Z世代对深度沉浸与真实互动的渴望。它揭示了文化吸引年轻一代的新法则:打造消融隔阂的沉浸场域,提供触发情感共鸣的深度互动契机,推动年轻人从“旁观者”跃升为“沉浸者”“共鸣者”与“主动传播共创者”。美术馆的“花果山”生态,由此破土。
破茧:文化场域的创新融合
这种“音画同步率300%”的体验,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游戏美术本就是当代东方美学的生动展现。更精妙的是空间声学设计,当歌声在穹顶下回荡,展览馆的圆厅混凝土结构让低频电子音效如同沉厚的轰鸣,在脚下滚动传递,而高亢的咏叹调则在穹顶盘旋,宛如空灵的回响。
独特的展陈空间、精湛的声乐技艺、现象级的游戏IP,三者碰撞、融合。这场原本扎根校园的实践,经由现场年轻人的手机镜头与社交媒体传播,完成了从校园活动跃升为社会文化话题。

这场音乐现场实验给出了更轻盈的答案:文化“破圈”未必需要宏大叙事,它可以是一群95后声乐生藏在柱廊后的突然开嗓,是混凝土墙上转瞬即逝的像素飞天,更是00后观众举起手机录像时,无意中完成的当代艺术共创。
新闻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N26i4WXpg6ePuywafSU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