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提琴艺术大师史蒂夫·特南博姆应邀到访浙江音乐学院,开展了为期四日的艺术实践交流。作为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和柯蒂斯音乐学院两所世界顶尖音乐学府的教授,史蒂夫此次访问,旨在通过大师班和音乐会等形式,与管弦系、室内乐学院的师生分享他对音乐的理解和风格演绎经验。这不仅为浙音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艺术灵感,也共同促进了中美两国在音乐领域的交流合作。
在大师班上,特南博姆先生在对乐曲剖析的过程中,始终立足于对音乐结构、主题发展及整体布局的深刻洞察,其分析构建在严谨的音乐理论之上。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精确把握作曲家的创作初衷与内在动因。在探讨音乐作品的内涵时,来自管弦系与室内乐学院的优秀学子再现了巴赫、莫扎特、勃拉姆斯和欣德米特等作曲大师的中提琴佳构,并以其独特的视角传达作品中的情感深度和哲学意蕴。在此过程中,特南博姆着重强调了音乐结构分析的精确性,以及对弓法和力度选择的精细考量。他的演奏哲学不仅在于追求音色的透明和旋律的连贯,更在于如何在丰富的音响层次中发掘音乐的核心动力。即使是面对诸如帕格尼尼与欣德米特的技巧巅峰,特南博姆依然坚守音乐传达的核心,深刻挖掘演奏的多维复杂性和创造性。
在专业剖析室内乐演奏的艺术高度时,特南博姆的视角不仅着眼于声部间的和谐与平衡这一基本演奏要素,他更进一步地精心雕琢了声部间的音量层次、音色差异,以及乐句行进中的动态演进。在与“杭州四重奏”的合作中,通过大师班和公开排练的形式,他深入解析并演绎了德沃夏克《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Op.96)与《降E大调第三弦乐五重奏》(Op.97)。德沃夏克的室内乐作品蕴含丰富的技巧性和深邃的情感表达,音乐语言融合了诸多创新元素。“杭州四重奏”通过精湛的音乐诠释和协同一致的演奏技巧,成功地维护了作品各乐章在形式结构与主题展开上的明确性。特南博姆着重指出了听觉感知的敏锐性、演奏者间的交流默契以及协作行动的精确度,这些要素构成了室内乐演绎的核心要义,为室内乐演奏的艺术表现力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11月9日晚,特南博姆与“杭州四重奏”携手呈现了一场题为“浪漫亦真挚——致敬德沃夏克经典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的精彩演出。此次音乐会演奏包含了弗兰克·布里奇的《哀歌》(为双中提琴而作)、德沃夏克的《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Op.96)以及《降E大调第三弦乐五重奏》(Op.97)在内的三部室内乐经典。《哀歌》以其风格上的内省与克制著称,并对演奏者的技术掌控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在特南博姆与“杭州四重奏”中提琴演奏家刘瓅元的协同演绎下,作品得到了深刻地再现。两位艺术家凭借细腻且富有弹性的弓法,以及对音色和音量的准确把控,有效地传递了旋律的动态变化与情感的细腻流转。特别是在维持旋律的连贯性与弓法技巧的转换方面,他们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不仅赋予了音乐以深沉的情感色彩,同时也揭示了室内乐艺术的丰富层次与结构复杂性。随后,“杭州四重奏”在演绎德沃夏克《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时,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风格掌握,均展现了令人称道的专业素养。在快板乐章中,他们凭借精湛的指法技巧和快速交替,确保了音乐的流畅推进与动力感。慢乐章则建立在对弓压和弓速的细微调整下,使声部间的同步性与协调性达到高度统一,维持了作品严谨的艺术格调。
音乐会的下半场,特南博姆与“杭州四重奏”联合呈现了德沃夏克的《降E大调第三弦乐五重奏》。在处理音乐的和声、织体以及声部层次方面,各主题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巧妙地融合、构建了一个有序且层次清晰的音乐景象。艺术家们对作品中的不同变奏技巧的精准运用,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卓越的演奏技巧,也深刻体现了对音乐深意的洞察力和独到见解。他们的演奏不仅准确捕捉到了德沃夏克音乐中的丰富情感色调,还细腻地呈现了室内乐主题的微妙转变,使演绎既充满活力又不失细腻与精致。
随着音乐会的圆满落幕,史蒂夫·特南博姆此次来杭访问也将告一段落,但他所带来的艺术启示和灵感波动将持续回响在浙江音乐学院。在这为期四天的艺术交流活动中,特南博姆凭借丰富的艺术认知和深刻见解,为中美两国音乐领域的友好合作注入了崭新动力,激励着每一位参与者坚定地走在音乐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和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