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典文学碰撞青春舞台,当戏剧艺术激荡思政火花,一场由戏剧系青年教师张怡创排的话剧《金锁记》于4月16日晚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影剧院上演。这场近3小时的演出,不仅让千余名师生沉浸于张爱玲笔下的悲欢离合,更以艺术为媒,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时代与精神的深度对话,生动诠释了“文艺+思政”的育人新范式。
党建引领激发创作活力,青年教师团队打造文艺思政精品
作为戏剧系深化“剧魂培根——1+5+5”党建品牌的重要实践,本次《金锁记》的创排正是依托“有组织青年教师团队”的活力而生。在戏剧系党总支书记董杭军的带领下,由张怡等青年教师组成的创作团队,将经典文学与思政教育巧妙融合,通过创新舞台表达,让百年文本焕发当代价值。剧中“时空折叠”手法的运用——演员在传统旗袍与现代服饰间切换、巨型齿轮装置象征“黄金枷锁”,既保留了原著批判性,又以视觉冲击引发观众对“物质异化”的反思,真正让戏剧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舞台即课堂,沉浸式演出让美育“直击人心”
“我娘见不得我好!”当饰演长安的演员哽咽着说出这句台词时,台下寂静无声,唯余灯光将母女二人的身影重叠投射,宛如一场跨越时代的控诉。利用细腻的表演设计,曹七巧从天真少女到扭曲疯妇的蜕变层层递进,姜季泽虚伪挣扎的颤抖与哽咽更让观众屏息凝神。演出结束后,东方学院学生小林感慨:“原来封建思想的毒害离我们并不遥远,长安的怯懦何尝不是现代人精神枷锁的隐喻?”
这场“沉浸式思政课”的成功,离不开戏剧系“以演促教、以美育人”的理念。参演的影视表演221班学生在舞台上不仅锤炼了专业能力,更通过角色剖析深化了对社会议题的思考。正如饰演童世舫的程子涵所言:“这次表演让我从‘演角色’转变为‘与角色对话’,艺术成了理解人性的钥匙。”
校际联动,共筑“大思政”美育实践矩阵
“戏剧的感染力能让理论‘活’起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党委副书记胡国庭高度评价此次跨校合作。作为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的生动实践,戏剧系与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以《金锁记》为桥梁,打破“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边界。戏剧系书记董杭军表示:“我们正通过‘1+5+5’品牌建设,推动更多青年教师团队走进高校、社区,让文艺作品成为传递时代精神的火炬。”
当舞台灯光渐暗、戏剧缓缓落幕,悬浮的黄金齿轮仍在观众心中转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了经典永不过时,文艺思政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灌输答案,而是用艺术之光点燃思考的火种。未来,戏剧系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孵化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思政作品,让青年在艺术共鸣中听见时代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