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音乐教育学院师生开展了2025年“知乐育心·情系衢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音教学院连续4载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走进衢州,旨在通过访企拓岗、文艺赋美、公益美育等“5+N”的暑期实践模式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推动美育浸润的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访企拓岗:架起产教研融合的桥梁
7月9日下午,实践团师生来到衢州市文化馆访企拓岗。座谈会上,衢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郑新华对音教学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文化馆作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阵地,在“文艺赋美”工程、青少年艺术培养等领域急需专业人才支持。期待双方在实习基地建设、文艺项目共创、人才输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践团表示希望以此次访企拓岗为契机,通过校馆协同助力毕业生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艺术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新路径,联合开展“音乐惠民”系列活动,助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艺宣讲:让音乐疗愈与美育之花绽放在社区
在荷花街道新荷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宣讲让群众们大开眼界。音乐学院教师石令希向市民群众介绍了五音疗愈法,并分享了“愈乐工作室”运用音乐疗愈手段对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海归青年教师汪昌博手把手指导居民调整发声方式,"唱歌时要像闻花香一样吸气,让气息沉在丹田……",在一遍遍练习中,参与群众的歌声越来越洪亮,活动室里洋溢着欢声笑语。一位退休教师激动地说:"在专业指导下,发现自己也能唱得这么好听。"
循迹溯源与实地调研:理论与实践结合追溯文化根脉
七里乡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地,实践团在此开启 “循迹溯源” 主题实践活动,探寻生态共富路,助力乡村振兴。在中国儒学馆南孔文化主题展厅,同学们借助多媒体互动装置,沉浸式体验衢州推动儒学创新发展的历程,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汲取奋进力量。实践团还前往了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了解二战时期衢州人民救助美军飞行员的历史;参观周宣灵王庙(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观察建筑雕刻中的礼乐符号,让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
星光乐荟:用艺术点亮古城夜空
夜幕降临,水亭门星光码头华灯初上,当悠扬旋律与古运河的水波相遇,一场视听盛宴如约而至。由音乐教育学院师生原创的音乐剧目《民族号手》,还原了聂耳、任光等革命艺术家们以乐为刃、唤醒国人的热血,让《义勇军进行曲》从唱片走向抗战精神符号;《谁与筝锋》三架古筝齐鸣,激荡起千年古筝艺术的传承;《如是》以古筝对话弦乐,碰撞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别致旋律。汪昌博以饱满深情的嗓音唱响《红旗飘飘》,满怀着对红旗的崇敬与对祖国的热爱。著名唢呐演奏家、七里村“文艺村长”、国乐系教授杜竹松带来震撼人心的唢呐独奏《打枣》,凭借精湛绝伦的演奏技巧,将乐曲中丰收的热闹与乡土的鲜活演绎得淋漓尽致。晚会在全体师生与市民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中推向高潮。晚会过后,杜竹松工作室正式落户七里乡,由七里乡党委书记项月明进行揭牌,唢呐之声将在这里写下新的注脚。
此次赴衢州演出是音教学院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实践,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充分彰显了艺术院校在提升全民审美素养的独特价值。未来,音教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文艺赋美”走进街头巷尾和百姓日常生活,真正实现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兴文化”,让艺术硕果惠及人民,切实履行新时代艺术院校的文化使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