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来源:图书馆 作者:图书馆 时间:2025-11-26 人气:

11月21日至23日,第五届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与音乐文化交流”为核心议题,从提交的100余篇来稿中遴选出47篇论文并邀请其作者参会,展开跨学科、国际化的学术研讨,为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22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行政楼103会议室举行,副校长汪洋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自2017年首届研讨会创办以来,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历经八载发展,已成为推动丝路乐舞文化传播的高端学术平台,在陆上丝路、海上丝路、草原丝路等多维度研究中积累了丰硕成果,为该领域学术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届研讨会既是对以往学术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时代文化命题的回应。他期待与会学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展开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为丝路乐舞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能。

温州大学教授王小盾在开幕式中作主题演讲,并表示,浙音在丝路乐舞研究领域已形成六大标志性进展,以敦煌乐舞为核心,融合历史文献、实物展览、国际交流和当代创作,构建了“学术—艺术—教育”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其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理解,也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艺术实践平台。

本次研讨会设置8场专题学术研讨,构建起“历史脉络—跨文化互动—当代实践”的完整研讨框架,覆盖丝绸之路乐舞研究多个核心领域,展现出鲜明的学术深度与广度。

在历史与文献研究维度,学者们聚焦丝路乐舞的历史渊源与文献考证,通过对古乐谱、乐舞图像、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厘清乐舞形态的演变轨迹与文化内涵。研究内容涵盖敦煌乐舞文献释读、隋唐乐舞传统复原、西夏礼乐体系建构等议题,既有对乐舞符号、乐器形制的深度辨析,也有对乐舞文化传播机制的脉络梳理,为理解古代丝路乐舞的历史面貌提供新的学术视角。

在跨文化与区域研究层面,研讨会凸显国际化视野,学者们围绕不同区域丝路乐舞的交流互动展开探讨。研究涉及东亚、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多个区域,分析乐舞文化在跨地域传播中的融合与创新,揭示丝绸之路作为“文明熔炉”的文化整合功能。同时,对草原丝路、海上丝路等特色路径乐舞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丝路乐舞研究的多元维度,为理解全球范围内乐舞文化的互动规律提供实证支撑。

在当代传承与实践领域,研讨会紧扣非遗保护、教育创新与文化转化等现实议题。学者们围绕传统乐舞的活态传承路径、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的应用等展开研讨,提出“文化基因活化”“跨学科融合教学”“传统与现代审美对接”等创新思路,为推动丝路乐舞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与传播提供学理依据和实践方案。

依托多学科专家的智慧碰撞,本届研讨会尝试在研究视角与范式层面探索新路径,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这一探索还转化为音乐学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深度对话——学者们以“物质形态—文化功能”的关联解读、“文献考证—图像分析”的互证研究为主要路径,既为丝路乐舞研究方法论体系增添新元素,也为该领域复杂学术问题的解决提供可参考的思考方向。

11月23日,本届研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并举行闭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研究员受邀作会议总结。他肯定了研讨会的学术影响力,认为本研讨会已成为浙江音乐学院丝路乐舞研究领域的标志性学术品牌。结合会议收录的论文,他提炼出“参与群体多元广泛”“选题兼顾古今中外”“研究资料基础扎实”“研究视角立体全面”四大亮点,特别提及有近三分之一研究生论文的参与,凸显了本研究领域后备力量的培育成效。同时,李宏锋从学科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三点前瞻性思考:一是拓展域外研究,加强中亚、西亚等丝路核心区域探索;二是深化多语种文献与域外文物挖掘利用,激活冷门文献资源,丰富研究的史料维度;三是平衡音乐形态分析与文化阐释,以扎实的本体研究为根基,让文化解读更具学理说服力。

作为浙江音乐学院连续举办的第五届丝路乐舞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建设成果的学术回应,更彰显了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责任担当。研讨会通过学术研讨、思想交流,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的学术成果,更搭建了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全球丝路乐舞研究学界的共识,为后续学术合作与成果转化奠定基础,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了“浙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