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颦月临眉(苏轼),歌板未终风色便(周邦彦);秦筝起雁(晏殊),新声含尽古今情(秦观)。”11月23日,西子湖畔杭州剧院内座无虚席。由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浙江音乐学院主办,温州大学协办的宋词古曲民族管弦乐《宋韵流声·秋之章》,在午后与夜晚连演两场后圆满落幕。这场以严谨学术为根基、艺术创新为羽翼的演出,让沉睡800余年的宋词古曲重新回响于当代剧场,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文化对晤。
《宋韵流声》项目主持人、音乐教育学院金美玲教授表示:“让近千年的古谱重获新生,是我们这代音乐工作者的使命。这次演出证明了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完全能够在当代社会绽放迷人光彩。”
学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再现宋代音乐本真
项目统筹组织了一个理论研究者把关、作曲表演专业人员实施呈现的演出团队——由温州大学伍三土老师从《白石道人歌曲》等珍贵文献中解读古曲旋律,同时模仿古曲风格仿宋配乐,交付学院青年作曲家团队的精心编配,在骨干旋律恪守古风的前提下,和声与间奏部分大胆运用现代技法渲染烘托,“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既保持了古曲风貌,又赋予了今古融合的当代听觉美感。
音乐会以姜夔《暗香》《疏影》开场,在戏剧系教师刘冷妮的精心编创与学院师生陈娜、袁天翼的细腻演绎下,完美再现了姜夔词乐"清空骚雅"的美学特质。
“一曲多辞”的活态呈现,探索古曲传承新范式
音乐会还原了宋代词乐"一曲多辞"的历史特征。由滕杰老师编创的《踏莎行》,以同一器乐旋律联章歌唱了秦观与辛弃疾两首名作,通过不同的声腔处理,呈现了不同词作的情感差异。这种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富于创见的艺术处理,为古曲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全新思路。
演出在音乐教育学院教师蒋骁然编创的《木兰花慢》中达到高潮,全体演员共同演绎辛弃疾的中秋问月词,在“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的磅礴气势中慷慨高歌。
文化自信从认知开始,冷门绝学寻求破茧重生
值得一提的是,《万年欢》《雨霖铃》等不同来源的稀见宋词古曲,在学术界也属最新发现,在系列音乐会中首次得到完整呈现,仿宋拍板、方响与仿唐琵琶、古筝等复原乐器的使用,以及强调簪花等元素的服道设计,跟随主持人手中竹竿子的引导,让“冷门绝学”真正在舞台上苏醒、呼吸。与宋词文本逐句吻合的优美视效,也为古曲的音乐情境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作为演出的学术指导,伍三土老师强调,由于古乐谱学为冷门学科,在世研究者稀少,深度跨界合作较困难,一度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本次与金美玲教授的合作萌芽于5年前《宋词古乐谱赏析》网课录制时的求援。在金美玲教授团队的努力下,宋词古曲实现了从石膏模型式原生态复原向精美声乐作品的蜕变。浙江省文化艺术基金与浙江音乐学院给予了大力扶助与支持。系列演出不断探索前行,为冷门绝学理论研究成果的舞台转化提供了参照。
跨越时空的知音共鸣,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
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不少观众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听见"宋词古曲——不再是文字的默读,而是通过旋律真切感受到词中的情感脉动。
金美玲教授在演出后表示:“宋词古曲的最终呈现,凝结了策划统筹、理论研究、作曲编创、唱奏表演、舞美制作、录制宣发等多方面的辛苦付出。通过《宋韵流声》系列演出,让观众领略到宋词古曲的独特魅力,让我们看到了古曲文化在当代转型中的无限可能,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宋词古曲与当代艺术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舞台上演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艺术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它用最动人的方式证明: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依然能与当代人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在新时代续写中华文脉的华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