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行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来源: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部 作者:孟欣 时间:2023-06-16 人气: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又是一年毕业季。6月16日上午,学院在大剧院隆重举行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共同庆贺2023届610名本科毕业生、196名研究生圆满完成学业,为他们拨穗送行,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干武东、王瑞、王均寅、蔡亦军、汪洋、奚丽萍、董德君、李俊出席仪式。全体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各职能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各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全体辅导员,全体本、硕毕业生以及部分教师、班主任代表、校友代表、毕业生家长代表参加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党委书记干武东向毕业生代表赠送了“事必尽善”纪念印章,并代表学院接受毕业生赠送的视频光盘。

他深情寄语2023届毕业生:“事必尽善”校训精神和“弘毅尚德、博约精艺”核心价值理念是母校赠予同学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助力大家事业有成的不二法宝,希望同学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将其谨记于心。最后,预祝同学们扬帆启航、鹏程万里,怀惴梦想、成就精彩人生。

院长王瑞作题为“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祖国”的毕业致辞,他表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所有毕业生经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学院同进步共成长,专业知识与能力、心智与意志品质都得以发展和升华。他追溯学院师生共同的心路历程,深刻剖析、精要回答了“什么是浙音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什么赋予浙音人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风云际会变局中保持坚定和从容”。

王瑞认为,一是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新”是浙音的特征,也是浙音的品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音人要以“改革创新没有起跑线,谁觉悟谁先行”的理念和决心,以无中生有的创新创造,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思维惯性带来的问题,以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新成效,打造新赛道,建构新高地,开创新局面,在有效化解自身瓶颈问题的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浙音方案。二是事必尽善,追求卓越的理想主义。从创办之初起,学院就锚定了一流高水平的发展目标,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为此,学院坚持立足浙江、服务全国,胸怀天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绩,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三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与大师同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一流的名家大师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军人才已经并且正在成为浙音的一员。同时,学院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汇聚了一大批在各学科专业领域业务拔尖、能力超群的优秀青年教师。浙音日益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最向往的艺术殿堂之一,展示了浙音雄厚扎实的整体办学实力和迅猛发展的勃勃生机。四是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祖国。作为民族的一员,同学们要有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以全部的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王瑞寄语毕业生们,希望大家承继“浙音”之荣光,高擎“事必尽善”之精神火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让艺术之光照亮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

党委副书记王均寅主持毕业典礼;副院长汪洋宣读准予2023届毕业生毕业的决定。学院领导为荣获“2023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同学颁发证书。

研究生、本科生毕业生代表、校友代表和教师代表分别上台发言。

毕业生向学院教职工代表献花,并接受教职工代表的毕业祝福。

最后,学院举行了2023届学生学位授予仪式,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为获得学位的毕业生拨穗、颁证,并合影留念。

 

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祖国

——在浙江音乐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王 瑞

 

各位毕业生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是一年毕业季!

每年这个时候,经常有身穿学位服的同学在校园里流连忘返,在校训石前、在音乐厅、图书馆前拍毕业照,也有三三两两的与老师、同学一起合影留念,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每见到这样的场景,我总有一种感动!今天在毕业典礼上将为806位毕业生同学拨穗正冠,这既是对大学过往岁月的总结和纪念,也是为同学们扬帆新征程举行的警策与壮行。

经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同学们与学校同进步共成长,专业知识与能力、心智与意志品质都得以发展和升华。那么,什么是浙音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什么赋予浙音人以卓尔不群的神采和气度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是什么让浙音人在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变局中保持“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卒然临之而不惊”的坚定和从容?我想,这可以从我们共同的心路历程中找寻答案。

一、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浙江音乐学院是创建于新时代的音乐艺术大学,从筹建至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走过了十年风雨历程,实现了办学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新”是浙音的特征,“新”也是浙音的品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音人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以改革创新没有起跑线,谁觉悟谁先行的理念和决心,以无中生有的创新创造,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思维惯性带来的新学校“老”问题,以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新成效,打造新赛道,建构新高地,开创新局面,在有效化解自身发展瓶颈的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浙音方案。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系统建构了乐队学院、室内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以及合唱学院“五大学院”人才培养新机制,破教条之陈规,开历史之先河,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长期以来固化的教学型态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新生事物,褒奖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怀疑者有之。但我们坚信,改革与创新历来是孤勇者的名片,发展是硬道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中的问题须以发展的办法去解决,既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坚强意志,也要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顽强精神,更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坚定信心。如今,“五大学院”已进入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座的许多毕业生同学也是“五大学院”的亲身经历着和受益者,一批同学多次在国内外重要音乐赛事中取得佳绩,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5月,由歌剧学院、乐队学院、合唱学院联袂推出的两部意大利经典歌剧《唐·帕斯夸莱》和《丑角》成功上演,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结业音乐会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展现了这一教学机制的先进性,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为之惊喜和感动。目前“五大学院”这一具有浙音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业已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同和响应。“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可以说,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已经成为浙音人最鲜亮的底色和最鲜明的标识。

二、事必尽善,追求卓越的理想主义 

“事必尽善”是浙音的校训,四个字浓缩了浙音文化的核心要义和价值追求,是全体浙音人的行为指南和精神旨归。从创办之初起,学校就锚定了一流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注定将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我们常说,浙江音乐学院的创建不是为了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浙音不仅是全世界校园面积最大和最美丽的音乐学院,也一定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学院之一。那么,一流高水平音乐学院的标志是什么?我想,概括起来就是“事必尽善”校训精神所指引的:培养一流的艺术人才,创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创造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建构科学的人才培养规范与标准,贡献引领学科发展艺术进步的创新思想。为此,学校坚持立足浙江、服务全国,胸怀天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提出了有组织科研的艺术科创理念,建构了全国同类院校中最为健全的科研机制,形成了以“四所二院一个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24个创研中心为支撑的科研平台,成为全国唯一面向海内外发布开放课题的音乐学院。目前,学校已基本完成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拥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了8个本科专业的全覆盖;同时,研究生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现设有40个招生方向,在校研究生652人,联合培养博士生6人,成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的“音乐与舞蹈学”连续多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居专业音乐学院第4位。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立场,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初心,先后创办了杭州现代音乐节、国际室内乐节、国乐艺术节、国际弦乐艺术节、管乐艺术周、国际钢琴艺术节、国际室内歌剧展演、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国际电影音乐节以及文艺轻骑兵、城市阳台音乐会、“相约浙音”周末音乐会、“礼赞中国”等具有补白意义的艺术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亦日益提升。创作产出了大量优秀原创作品,如大型交响合唱《钱江潮》、大型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大型民族交响音画《宋韵华章》、跨界融合作品《越地长歌》,歌剧《红船》《李清照》《国之歌》,戏曲音乐剧《霞姑霞姑》、舞剧《朴裙》《长河》、舞蹈《碇步桥》等等,以及为数众多的科研与学术论坛、讲座、报告会等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学校以前瞻和国际化理念创建的浙音室内管弦乐团、民族室内乐团,已按国际规范开启了独立音乐季,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与大师同行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一流的名家大师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成就大学之大的关键,在于有大师级的卓越人才。而要拥有大师级的人才,则需要建构良好的人才机制与人才环境。对于浙音而言,要成就浙音之大,根本之道在于要凝聚起大量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的教师和艺术家队伍。目前,著名小提琴家、室内乐学院艺术总监宁峰,著名歌唱家、歌剧学院艺术总监孙秀苇,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歌剧艺术家杨小勇,瑞士钢琴家和艺术指导罗曼,意大利钢琴家乔万尼,著名指挥家、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王甫建,著名指挥家、乐队学院艺术总监张艺,著名作曲家、作曲系主任安承弼,著名艺管学科带头人、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长林宏鸣,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戏剧系教授林为林,等等,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军人才已经并且正在成为浙音的一员。同时,学校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实施“人才新政20条”,不拘一格广纳贤才,汇聚了一大批在各学科专业领域业务拔尖、能力超群的优秀青年教师,建构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展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浙音气度和开放多元、包容自信的浙音文化。

一流的教师必将吸引一流的生源,也必将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今年2023届毕业生中,有142名本科生升入包括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院校继续深造,5位研究生考上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等著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26位同学自主创业开办了26家公司,为社会创造和贡献了一批就业岗位,20多位同学进入专业文艺院团,有1000余人次在国内外各类比赛竞赛中获得奖项和荣誉。例如,声乐歌剧系王博同学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是获奖者中唯一的本科生;流行音乐系董书含同学以637分的高考成绩在浙音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现已签约华纳唱片公司发行了个人专辑,即将赴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留学;管弦系陈奎坤、杨欣雅、李聪3位同学组建的浙音三重奏(ZJCM Trio)先后获得中国上海、美国IYMC国际青年音乐大赛、瑞典国际音乐节等多项国际赛事大奖;还有戏剧系音乐剧专业的刘星妤同学,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目前已收到伯克利音乐学院等7所艺术高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

有人说,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同行则可以走得更远。

声乐歌剧系4835宿舍的周慧敏、李思梦、林童、周晓璇四位同学均考研成功上岸,五年来她们携手共进、相互支持,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和收获。在这里,我把她们的学习感受和心声节选几句与大家分享:

周慧敏同学说,考研是一场体验感极强的人生旅行,让我清楚认识到自律生活所带来的成就感,在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案;

李思梦同学说,考研的经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成绩和结果上的证明,更赋予了我独立学习和重拾信心的勇气。沉下心来,长久坚持,乐观心态,认真付出,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林童同学说,考研的路很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但世间没有白走的路,回头看,其实轻舟已过万重山;

周晓璇同学将考研之路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不能放弃,始终相信自己!

近几年来,浙音日益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最向往的艺术殿堂之一,越来越多的同学将第一志愿投给了浙音。本科招生报考人数连续超过22000多人,研究生报考人数超过1800人。而据最新战报,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选拔赛上,浙音共有15位选手晋级复赛,成绩优异,令人振奋,人才战略和教学改革成效充分彰显,展示了浙音雄厚扎实的整体办学实力和迅猛发展的勃勃生机。

四、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祖国 

2300年前,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光芒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屈原老人告诫我们,追寻真理的道路遥远漫长,需要我们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地去追寻。正如2023届同学中有的同学将继续读研深造,有的同学将进入职业生涯,有的同学将自主创业,有的同学将出国留学,天各一方,四海为家,即将面临和经受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考验。那么,漫漫征途上,什么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和最安心放心的港湾,什么是我们必须坚守并指引我们前行的灯火?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即便他的国籍改变了,但他属于那个民族还是改变不了的,犹如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是中国人特定的基因和标识一样。作为民族的一员,我们应有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而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是以全部的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同学们应该还记得,浙音有一门必修课《浙江戏曲艺术》,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目前已实现对学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生的全覆盖。这门课的意义在于告诉同学们,中华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同时有是培根铸魂,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的艺术注入根与魂。此外,学校倾力打造的“城市阳台音乐会”“文艺轻骑兵”“礼赞中国”“相约浙音”等艺术品牌,都是培养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坚守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初心、夯实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思想基础的生动的现场教学。

同学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新征程上既有风和日丽,也会有疾风暴雨,将来无论你身处何地、面临怎样的情势,要始终记得,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祖国!希望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历经千帆尽,归来仍少年!

最后,祝愿同学们承继“浙音”之荣光,高擎“事必尽善”之火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让艺术之光照亮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