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是山哈传家宝,山哈歌言唱万年”。这句流传已久的畲族谚语,生动描绘了畲族人对民歌的深厚情感和珍视。这个自称“山哈”的民族,将翠竹青山、潺潺流水,与世世代代的故事一起编进山歌,创造出独具特色、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这首多彩的民族文化之歌如何传承与演绎?怎样走出大山、将其独特的审美文化代代相承、流传致远?
11月2日,浙江音乐学院举办首届畲族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汇聚了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闽、浙、赣、粤、皖、黔等省的畲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探讨了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讨会上,院长王瑞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海东共同为“畲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标志着双方在畲族音乐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开启。
浙江音乐学院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签订“浙音—景宁”战略合作框架仪式。
王瑞为畲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音乐学系洪艳教授颁发聘书。
王瑞表示,畲族文化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丰富内涵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科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浙音积极响应时代号召,通过深入研究畲族文化,推动其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全球文化治理贡献学术视角。希望畲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发挥其在畲族音乐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陈先春表示,畲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设立,将有助于汇聚全国范围内专注于畲族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系统性、深入挖掘畲族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脉络,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学术支持,推动畲族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包爱军表示,浙江音乐学院在传统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以及数字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通过组建研究团队、推动跨学科紧密合作,以及探索展演、学术竞赛等多维度的成果转化路径,定会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音乐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二级调研员蓝焰表示,此次活动将畲族文化作为浙江音乐的重要研究切入点,不仅凸显了文化认同在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彰显了畲族音乐在浙江音乐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独特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吴海东表示,畲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为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为推动畲族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期待畲族文旅产业可以依托浙音专业的学术团队和资源优势,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随后,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萧梅教授、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蓝炯熹教授、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教授和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洪艳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从音乐学的独特视角出发,为构建畲族群体的话语体系、探寻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提供宝贵的学术见解。
本次会议共设一个主会场及四个分会场,核心议题涵盖畲族音乐文化及相关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研究、蓝雪霏教授纪念专题,以及民族音乐学前沿问题探讨等多个学术专题。当晚,还举办了以“畲韵·同心·共铸”为主题的音乐展演。
11月3日,研讨团队赴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开展采风调研,深入体验了体育文化、婚嫁习俗、畲族山歌、畲族刺绣及彩带编织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并在景宁山哈大剧院欣赏了畲族歌舞新作《畲秀·千年山哈》。
首届畲族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及畲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为系统研究畲族音乐提供了学术平台,为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资源。接下来,浙江音乐学院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畲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畲族音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