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桐振玉,锦瑟鸣泉,在第四届弹拨乐艺术周上,绕梁之音再起。各方名家齐聚,守金石之律,发云水新声,千年国乐风华,于金钟玉振间再谱华章……
4月17日晚,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清音缭绕、丝竹盈堂,6位金钟奖参赛教师联袂登台,尽展弹拨乐之妙境。
音乐会由附中琵琶教师汪师安演奏的《弦子韵》启幕,作品以京韵大鼓为底色,展现了传统曲艺与当代民乐的深度融合,使听众在音韵流淌间感受到委婉与狂放交织的独特韵味。附中中阮教师张晟演奏了《孤芳自赏》,以现代节拍重构传统阮乐框架,在虚实相生的音律中探寻民族乐器的当代呼吸。民族室内乐团琵琶演奏员黄琳演奏经典名作《昭陵六骏》,推拉吟揉间,战马嘶鸣穿云破雾,将凝固千年的石刻艺术转化为跃动听觉史诗。民族室内乐团古筝演奏员楼琳带来的《碧莲》,由作曲与指挥系王云飞教授创作,摇指轻拢如碧波潋滟,现代筝语在传统技法中生长,隐喻新时代奋斗者坚韧不拔的精神风骨。国乐系三弦教师陈京京演奏了王云飞教授创作的《弦之声》,以苍劲打音叩击三千年弦索年轮,勾勒出民间音乐的生生不息。最后一曲《静默之弦》由国乐系琵琶副教授杨婧倾情呈现,龟兹古调与现代音簇时空交错,迢迢丝路在富有张力的琵琶声中完成千年回响。
“浙音风华 金钟新韵”金钟奖参赛教师专场音乐会是浙音第四届弹拨乐艺术周的一场重要演出。本届艺术周于4月14日至18日举办,邀请海内外知名演奏家、作曲家、理论家和乐器制作家齐聚浙音,以琴会友、以艺通心。其中,“金钟奖(古筝)获奖选手音乐会”“青年教师音乐会”“优秀学生音乐会”等演出,通过舞台实践淬炼演奏技艺,以竞赛历练教学能力,将舞台作为检验教学成效的试金石,既展现出教学体系的精细打磨,也见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
除音乐会外,艺术周还邀请该领域名家,举办多场名家学术讲座与专题授课。清辩激荡、妙理交辉,使艺术周将“丝竹盈耳”与“传道授业”巧妙融合,共同助力弹拨乐传承文化基因、跃动时代脉搏。
其中,“茫茫九派流中国”中国传统筝乐流派系列讲座,深刻剖析地域文化对古筝演奏风格的深远影响——河南筝的浑厚淳朴、客家筝的古朴典雅、潮州筝的清丽婉约等,通过音响对比与现场演绎,展现了传统筝乐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活力。艺术周更是从民乐演奏领域向多元方向拓展,其中,“民族器乐制作与改革系列讲座”聚焦乐器改良的工艺与声学创新,从古筝的调试保养到琵琶形制复原,深入探讨现代制琴工艺对传统音色表现力的拓展,以“改良不改魂”理念诠释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的深度融合。而“国乐讲堂”与“名家精研课堂”则立足经典弹拨乐作品,梳理教学理念与演奏范式,通过示范与互动,解析作品创作逻辑,探索传统音乐语汇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路径。国际著名琵琶大师吴蛮在对话环节以“技巧是舟,音乐是海”点明艺术真谛,彰显“守传统之根,开创新之流”的实践智慧。
第四届弹拨乐艺术周紧扣传统美学根基,融入现代审美探索,为弹拨乐艺术的守正创新注入新思考,充分体现学院推动民族音乐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加强民族音乐学科建设,深化“教、演、创、研、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守正出新”的姿态,续培民族音乐根脉,奏响国乐之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