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民族之正,创时代新声 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讨会召开

来源:科研处、声乐歌剧系 作者:科研处、声乐歌剧系 时间:2025-09-21 人气:

9月20日上午,“守民族之正,创时代新声——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讨会”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

来自全国多所专业音乐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艺术实践、创新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

DSC06505.jpg

院长王瑞代表浙江音乐学院致辞,他简要回顾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形态,指出其发展历程始终秉持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的理念,既具有深厚的艺术性与学术价值,也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主体性。他强调,中国民族声乐并非西方音乐的延伸,而是一种拥有独特美学体系和文化标识的艺术形式。从古代声乐家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记载,到如今多元纷呈的民族声乐表现,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生动性与多样性。

王瑞认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既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作出应有的探索。他指出,民族声乐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创作、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更应立足中华文化渊源,拓宽艺术视野,加强对56个民族声乐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弘扬。音乐超越语言文字的局限,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追求;而声乐作为人声表达的艺术,尤其能够传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与意境。他提出,浙江音乐学院将积极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中国乃至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DSC06709.jpg

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声歌学院院长谭学胜指出,民族声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我们正处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民族声乐面临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他提出应从四个方面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一是准确把握新时代的三个新趋势,即充分认识政治战略提升、学科交叉融合和社会传播分众化;二是关注民族声乐发展的三个基本变革,即关注作品创作、教学体系和传播方式的多维拓展;三是聚焦民族声乐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中国民歌的边界问题、科学发声与地方唱腔的技术平衡问题、不同受众需求与国际传播问题等。他建议,通过实施民歌新生计划、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传播、融合跨界发展等手段,推动民族声乐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国际舞台影响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辽宁省音协主席刘辉在发言中强调,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亟需加强规范研究与人才培养。他指出,由于个人经历与环境差异,业界对民族声乐的认知存在分歧,部分观众对民族声乐了解不深,更倾向流行音乐,反映出文化传播与教育中的不足。他呼吁业内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引导学生厘清民族声乐的界定与使命,避免陷入技术空洞的观念。他认为,优秀的演唱需扎实的技术功底与文化底蕴支撑,加强音乐基础与风格训练,坚持文化、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方向,接受社会、时代的检验,推动民族声乐在规范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原声歌系主任王士魁围绕“对新时代高校声乐艺术本质的思考”发言,他强调,声乐教育必须以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导向,以艺术本质为根基,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坚守传统中寻求突破。他指出,声乐人才培养需兼顾技能训练与艺术积淀,高度重视“第一课堂”的核心作用:一是敬畏课堂,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二是加强师资建设,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与教学水平;三是合理控制生师比,推进团队化、精细化培养,依据实际调整招生规模;四是强化舞台实践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协同,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避免本末倒置。最后,他希望大家能坚守育人初心,不断完善声乐人才培养体系,脚踏实地推动声乐教育稳步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声乐人才。

DSC06890.jpg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方琼充分肯定了论坛汇聚行业专家、搭建交流平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从而促进民族声乐发展体系建构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系统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在民族声乐教育方面的实践、思考与面临的问题。她表示,上音始终重视传承,积极引入民间艺人参与教学、开展跨系合作、推进课程改革、挖掘新作品。民族声乐必须深入生活、扎根民间,要把采风从“自发行为”转化为“学术化工程”;同时要建立双向学习机制,邀请非遗传承人成为学院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鼓励师生与民间艺人交流合作,创作反映新时代人民生活、情感的作品。她呼吁院校摒弃“象牙塔”心态,构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健康生态,以谦卑之心走进民间,用科学方法提炼传统精华,以服务之志回馈人民,以开放之态拥抱时代。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丽达围绕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提出三方面核心思考:一是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焕发生命力。要传承前辈教学原则和教学理念,既要让学生理解“师法传统、神形兼备、声情并茂”等原则内涵,又要结合新时代的科技手段,让民族声乐贴近年轻观众。二是构建一体化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实践层面构建一体化培养模式,强化表演与实践,注重角色理解和舞台演绎。三是厚植民族根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民族声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要传承“德艺双馨”传统,培养兼具精湛技艺、深厚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用民族声乐传递中国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武汉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李歌、哈尔滨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谢艳丽、天津音乐学院原声乐系主任赵振岭、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主任容世杰、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王颖、天津音乐学院歌剧学院副院长苑璐 、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主任马亚囡分别发表了个人见解。

此次研讨会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为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平台。未来,各院校将进一步凝聚共识,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推动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