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歌剧学暨室内歌剧创作学术研讨会

来源:科研处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5-10-28 人气:

10月26日下午,学院召开“第四届歌剧学暨室内歌剧创作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歌剧学文科实验室、发展规划处、科研处联合承办,旨在推动歌剧学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中国歌剧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深度融合。会议汇聚了国内外歌剧领域的著名学者、作曲家、编剧、导演及表演艺术家,围绕歌剧学的学科建构、室内歌剧的创作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上,院长兼歌剧学文科实验室主任王瑞教授指出,歌剧是一门“整体艺术”,其美学价值来源于音乐、戏剧、舞美等多元素的系统融合。当前中国歌剧创作虽呈现繁荣态势,但在理论建构与系统性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他强调,浙江音乐学院正在积极探讨室内歌剧创作的路径与意义,而歌剧学学科的建立,正是为了回应中国歌剧发展的现实需求,系统探索歌剧作为综合艺术的叙事逻辑、审美特征与创作方法。歌剧创作的难点,不在于各艺术元素的叠加,而在于它们之间的有机“化合”。推动室内歌剧创作,并非止步于小规模制作,而是希望通过借助这种易于实施的形式,为中国歌剧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实验田”与“孵化器”。他呼吁学界在未来工作中继续将“抽丝剥茧”与“系统总装”并重,既深入细节,又把握整体,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气派的歌剧学体系。

研讨会开始前,王瑞教授为歌剧学文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颁发。此次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是“歌剧学文科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关键步骤,委员会汇集了众多享有盛誉的作曲家、歌唱家、指挥家与学者,包括李心草、莫凡、许舒亚、郝维亚、温德青、易立明、徐瑛、喻荣军、王宏伟、方琼、雷佳、韩蓬、孙秀苇、李诗原、安怡、夏滟洲等人,其专业背景涵盖指挥、导演、创作、表演、理论与舞美等多个领域,实验室通过组建这个多元化、高规格的专家团队,明确了自身跨学科、重实践、高水准的发展方向,打破了以往歌剧研究中“创作、表演、理论”相互分离的状态,有助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格局。

大会还宣读了“第四届歌剧学暨室内歌剧创作论文评奖”获奖名单,并举行了颁奖仪式,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8名青年学者荣膺二、三等奖(一等奖空缺)。

在专家发言环节,多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围绕“歌剧学的学科定位”“中国歌剧的创作路径”与“室内歌剧的实验价值”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

教师代表发言中,声乐、作曲、戏剧等专业的教师分享了在歌剧排演、跨学科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强调校内资源整合与艺术实践对教学转化的重要作用。

3位获得“第四届歌剧学暨室内歌剧创作论文评奖”的选手就《秋子》的悲剧性建构、瓦格纳舞台美学的象征主义转向、室内歌剧的叙事策略等议题展开汇报,展现出新一代研究者的学术活力与问题意识。

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化了歌剧学领域的理论探讨,也为中国歌剧的创作与教育提供了前瞻性思路。学院将继续以歌剧学文科实验室为平台,推动学科建设、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为中国歌剧事业的繁荣贡献浙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