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办“推进演艺数智化、法治化建设高级研修班”

来源: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 作者:张倩、戴舒郴、陈佳音、刘诗敏 时间:2025-11-19 人气:

11月15日至17日,“推进演艺数智化、法治化建设高级研修班”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本次高研班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革新引发的数据安全、版权确权等新型法律问题,围绕AIGC创作、虚拟演艺场景等前沿案例,旨在培养兼具技术应用与法律规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自全国17所高校、18家文艺单位与文化企业的近百名学员齐聚杭州,共同探索演艺产业在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

开幕式上,院长王瑞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利用技术推动演艺行业实现新发展、新突破的同时,加强伦理规范与法治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传统思维惯性与技术洪流之间的脱节问题,他提出三个根本性的思考方向,即“如何坚守艺术的初心”“如何找到振兴之道”,以及“如何让艺术在科技浪潮与百年变局中,持续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他强调,艺术管理者在其中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亟需培养一批兼具战略思维、组织管理能力与经营智慧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管理者应不断锤炼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提升战略规划力、战役组织力与战术执行力,从而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希望各位学员在研修班中积极交流、碰撞思想、凝聚共识,为推动中国演艺行业在数智时代的规范与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本次高研班设置“数智化”与“法治化”两大前沿模块,邀请业内学者与专家专题授课,课程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六场主题讲座深度联动,从技术底座到法律保障进行了多层次的系统探讨,为学员提供全面的认知框架。

中央宣传部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书生以《数字化赋能演艺产业的技术底座、实施路径与体制性突破》为题,系统解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底层逻辑。他强调文化资源数据化、标识化与资产化的七大关键环节,并指出国家文化专网在提供数据安全、确权与交易等基础服务中的核心作用,为演艺机构实现低成本、高安全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行路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文化艺术首席专家韩生在《数实融合·人机共生语境下演艺创作与知识产权新课题》中,指出数字技术已彻底改变演艺的创作生态、呈现形态与产业边界。他提出“精准创新”理念,强调以核心IP与人文价值为引领,推动艺术创作从“一次性项目”向“可持续生态”转变。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教授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及其在演艺中的创新应用与挑战》为题,阐释人工智能从“虚拟智能”向“具身智能”演进的技术趋势,并结合机器人戏剧、昆曲演出等案例,展示人形机器人在表演、舞蹈编排与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应用。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长林宏鸣围绕《契约精神与危机处理》,用一系列中外案例来引发听者对契约精神基本原则的时代认知,对强化契约的意识、守约的信誉、履约的能力和违约的处置等问题作了深入解析。他强调,危机处理需要勇担责任、快速处置、真诚沟通和周密安排。北京韬安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AIPPI)中国分会版权委员会主席王军律师在《AIGC视听内容创作的版权交付与过程实证》中,系统解析AIGC作品版权认定的核心标准,并强调创作者需通过留存指令记录、操作日志等证据实现确权。43Music创始人、AI生成式艺术专家、资深音乐人杨樾以《AI如何改变音乐产业的价值秩序:版权、服务与未来》为题,回顾AI音乐发展的四个阶段。他认为,传统版权价值正在稀释,行业应转向“音乐即服务”的模式,通过个性化定制与即时生成实现价值重构。

除主题讲座外,高研班每场讲座后均设置现场问答研讨环节,鼓励学员与嘉宾、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深度对话和思想碰撞,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针对文化数字化中的确权与数据安全问题,嘉宾指出需要完善从登记、存证到维权的法律保障体系;围绕AI生成内容的原创性界定,专家强调应着重考察其是否形成全新的文化表达;关于艺术创新与市场接受的平衡,与会者认为应通过创作演出一体化推进,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这些讨论充分展现了学界与业界的思维碰撞,为实际问题提供了多元的解决思路。

在结业仪式上,多位学员代表分享了研修心得。来自学界的学员表示,本次高研班以前沿的议题与务实的教学内容,打破了学界与业界的壁垒,让人真切感受到“未来已来”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业界学员则认为,课程为其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版权保护、契约精神与危机处理方面收获颇丰。大家一致认为,艺术管理者应成为懂技术、懂法律、懂艺术的“多边战士”,在智能时代守护艺术价值、推动行业创新,持续赋能艺术与文化管理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