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音人 | 徐施易:要做大先生,永远是学生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23-10-31 人气:

「印象中的马哲课:密密麻麻的文字,冗长、枯燥;印象中的马哲老师,像古私塾里的老先生。而我的马哲老师是一位年轻甜美的女老师,讲起课来颇有气场,滔滔不绝。课上,她用年轻人的视角,详实的资料,专业的解读,拉近了马哲与我们,与年轻大学生的距离。课下,和她打招呼时,甜甜的一笑拉近了我们与她的距离。因为她,马哲课变得很有意思。」这是一位同学在上完一学期思政课后,对徐施易老师的评价。

2020年,徐施易加入了浙音大家庭。疫情线上授课期间,每周她一边打磨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边提前打开腾讯会议准时与同学们线上见面。特殊的授课方式和共同面对的一场「大考」,将她和同学们的心逐渐拉近。她记得再度回到浙音校园的那天,彩霞漫天,青春洋溢,和同学们见面像网友「面基」,熟悉又陌生的脸庞都带着兴奋与热烈。就这样她正式开启了和浙音的故事,一晃已有三年,她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形势与政策」三门公共必修课,授课人次超过三千。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负责人,徐施易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上深入探索,成功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从刚任教时做梦都会梦见课程章节介绍的逻辑体系,到如今站在讲台上能激情饱满、风趣幽默又引人深思,只有她自己知道下了多少功夫。在她的课上,你能从汪峰的《存在》中找到哲学思考,你能从《不要怕》里感受到人之为人的坚韧和创造,你能通过辩论、读书会、主题沙龙与同学们各抒己见、思想碰撞。在她的课上,你还能走入中国美院沉浸式感受「为艺术战」的使命和历程,来到钱塘江边感悟弄潮精神、发现浙江精彩蝶变。在她的课上,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青年马克思也经历过选择专业、学习、就业上的迷思和挫折,拥有精神上势均力敌、相知相守的爱情,以及并肩奋斗、心有灵犀的友情,他用一生践行高中时许下的诺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对同学们来说,以文艺为志业,就是为人类而劳动;对徐施易老师来说,教学相长,做好老师,也做好学生,就是为人类而劳动。

在课堂教学以外,徐施易老师带头活跃在社会实践和基层宣讲的第一线。她带领的「行走的宣讲留声机」理论宣讲团和思政社团「青年讲习所」,在绍兴鉴湖畔讲四千精神,在钱塘新区用《钱塘青年说》讲围垦精神,在建军节用《映山红》深情讲述军民鱼水情,在美丽的莫干山脚带来一堂精彩的「星空下的思政课」。图片直播、视频直播、短视频传播,「艺术+宣讲」的新模式得到线上线下上万人收看,获新华网、光明日报等20多家媒体报道。将浙音的足迹踏遍之江的青山绿水,让浙江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富故事,以文字、声音、艺术作品的形式,弦歌不绝,薪火相传,正是「大思政课」的使命与理想。

「我永远感谢同学们和我的每一节思政课。」在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她作为优秀教师代表接受献花时说,「在座本科生同学应该都认识我,都上过我的思政课,我很感谢每学期每一周我们都如约度过三节课的时光。在讲台前我是大家的老师,在舞台前我是大家的粉丝。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衷心祝愿大家,在人生的每一个舞台都闪亮,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发光!」

「我永远热爱浙音这座家园。」她说,「毕业至今不过三年,浙音从我的志愿成为了我的归属,这里承载了我对立德树人使命的认识和体悟,也孕育了所有师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事必尽善的使命和担当。每当走在乐章大道上,我都能想象自己此时已经年迈,回望我的教师生涯,无数个独自读书备课写作的夜晚,无数次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欢畅研讨,无数次和同事们心有灵犀共同工作,那我该感到如何的满足,那我将无愧我对这里的热爱。」

「我永远愿意做一名战士。」她说,「我今年26岁,因为年轻,我对同学们青春的困惑和清澈的快乐更能感同身受。因为年轻,我对站稳讲台讲好每一节课,有着做梦都在讲课的压力和渴求。因为年轻,我深切地明白做一名好老师能够带给学生怎样的影响,也给自己怎样的启迪。因为全心全意地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教书育人的职业上,同事们有时戏称我为『美少女战士』。我想,『美』的是这份职业、这门学科本身的奇妙魅力,『少女』也只是人生的短暂一季,但惟有『战士』,横眉冷对千夫指,『昂首争当』孺子牛的战士,方能历风雨而盘桓,方能明明德而至善。」

 

杭州亚运会期间,徐施易老师还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亚运服务保障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用心和真情,抒写了一曲浙音青年教师的青春之歌。

在亚运窗口写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还在亚运会开幕前夕特别强调,要运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窗口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拥有本科德语和二外英语的语言特长,为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出于在杭州成长成才的拳拳之心,我很荣幸成为浙江音乐学院5位抽调到亚组委OCA大家庭总部饭店运行团队专职人员中的一位,并在赛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考核「优秀」。从6月参加百日誓师大会,经过多次线上线下的培训,8月正式上岗,参加多次彩排和演练,辗转多家亚奥理事会大家庭饭店,在赛时最长连续39天连轴转的工作。记不得多少个日夜吃不上一顿热饭,记不得一天内在极限中跑了多少个场馆,回复多少封邮件,安排过多少个行程,在每天成百上千条消息轰炸里,做好一颗坚定的、小小的螺丝钉。

上好思政课,要做大先生,这都不容易。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上,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前,徐施易老师说她永远是一名学生,学习与成长永远在路上。三年弹指一挥,她在浙音结识了太多可爱的同学和优秀的同伴,从走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初出校园的青涩虽然褪去,和浙音师生的感情越加深厚。

我所在的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助理岗位,主要负责对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主席和秘书长,协助完成日程管理、语言翻译和信息沟通等陪同服务。我对接的第一位客人,是来自阿联酋的亚洲橄榄球协会主席。因为语言口音、生活习惯、工作节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工作中我总是无法跟他提前确定好行程。有时他会突发奇想,要求早上八点到桐庐,十点到淳安,下午一点到萧山。有一次他直接给我发来一张运动员的病历单,要求临时增加行程慰问运动员。还有一次他对着我大发脾气,要求我立刻给他拿到新华社记者拍摄的颁奖照片。没有过社会阅历,从未做过行政秘书的我,在这个类似万能的小助理岗位上,因为工作压力崩溃大哭过好几次,每天被拒绝很多次,遭过冷眼和呵斥,却也真心换真心被打动很多次,努力一切棘手的难题,积极应对所有复杂的情况。先想一步,先做一步,多手准备,微笑面对,成为我行动的准则。

服务过程中我也被问过一些难答的问题,外宾会好奇,当中国队遇上中国香港队,我会期待谁赢?为什么全场观众会为中国台北队欢呼?你怎么看待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作为中国人,我大大方方回答,无论谁赢,我们都会为亚运健儿欢呼,无论是香港还是台北,我们都是不可分割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虽然中国先遭遇新冠疫情,但中国也是疫情后第一个恢复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我相信没有美国的中国能坚持下去,但是没有中国的美国我很难评,就当我是自信吧,也许这就是爱国主义。外宾的笑容告诉我,他对我的回答不但没有感到冒犯或者不满,反而非常满意。

因为工作表现出色我变得「炙手可热」,有外宾主动向组委会申请将我配备给他做助理,还将我的口碑「传下去」,介绍给他在奥委会的同事。虽然接待其他外宾并非我的工作职责,但我依然义务服务,全程陪同,收到了贵宾离开前深夜手写的四页感谢信,读信时的我泪眼模糊,获得肯定的感觉太温暖了,我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服务亚运的每一天都是我积攒的财富。

总书记在开幕式欢迎宴会致辞中说,「山海相连,人文相亲」。身为助理,我们是外宾抵达杭州的第一窗口、第一印象,也是送离杭州的亲切身影和可靠存在。我们要做的绝不只是被动地翻译与陪同,身为党员、思政课教师,我更应该主动作为,将文化自信渗透到外宾的亚运之旅中去。我在「钱王射潮」雕像前为外宾讲钱江潮涌、治水佳话,在高架路的玉琮形状路灯旁讲良渚文明实证五千年历史,在绍兴、临平等场馆讲中国式扶贫、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在一壶桂花龙井前讲茶文化中的礼仪与哲学。如果不是我对体育了解甚少,也许我能做得更好。在我服务的几位外宾回国后,他们中有的给我发来正在观看中国城市纪录片的视频,有的跟我坦言「这趟旅程前对中国是无感的,但是有你的讲解和陪同我爱上了杭州这座城市」,并和我相约亚残运会再来。

在学校,上好思政课是为青年大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在亚运,当好志愿者是为外宾对杭州、对中国留好第一印象,通过自身形象和素养、专业能力,展现浙江青年的精神风貌和高校教师的人文风采。谨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自己是城市名片的重要窗口,跟小伙伴们同进退,与亚运会共未来,我想我再也不会拥有这样特别的经历,再也不会拥有这样浓缩的感动。亚运工作一结束,我就回归了校园,亚运故事和亚运精神成为我教学科研不可多得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与思政课堂育人影响力、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相结合。在新学期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上好有内涵、有意蕴、有温度的思政金课,展现新形势新任务下的新气象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