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那些耳熟能详的优秀音乐作品是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 浙江高校开出首堂音乐思政课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20-11-20 人气:

走心的思政课专题 详见杭+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擘画了“十四五”发展蓝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连日来,浙江各高校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展现浙江、杭州在“重要窗口”建设中的新风貌。尤其是在不同学科的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让传统思政课别开生面。今起,走心的思政课特别推出学科思政系列课堂。

寻找有深度、有温度、有精度、有韧度的思政课

11月18日下午,宽敞的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内,有一节“音乐厅里的思政课”正徐徐拉开帷幕,700余师生同上一堂课,共唱一首歌。

主讲嘉宾是两位大咖,一位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主席、著名指挥家于海,另一位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副主席、沈阳音乐学院长笛教授魏煌。两人讲述《国歌》《我和我的祖国》两部爱国主义音乐作品的精彩故事。

课堂实录

和着交响乐,700余名师生同唱国歌

“我们的国歌有84个字,37个小节,标准时长是46秒,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站在讲台上,年过六旬的于海依然身姿挺拔。其实,在于海老师登台的一瞬间,便触发了师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前进,前进……”于海抑扬顿挫地唱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语气间充满了自豪。他说,这首歌曲用逗号,不用顿号,就表示他们永远在路上,发出了怒吼之声,形成磅礴之势。接着,于海动情地一字一句朗读国歌歌词,并细致地讲述歌词节奏要求。

每一段国歌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国歌见证了那段光辉和艰难的民族岁月,而一个国家的强大往往就藏在国歌背后的一个个故事中,于海向师生们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发展历史和其他国家国歌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峥嵘岁月中《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的艰难创作经历和被确定为国歌的过程。

在于海眼里,我们的国歌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国歌。不止好听,而且是“护身符”。于海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说起了当年利比亚撤侨的事,当时情况危急,外交部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只要能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就进来。”平安归国后,有些人跪在地上亲吻着祖国的土地。这个细节让该校音乐教育学院2020级研究生舒思航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唱国歌。”

一个半小时,讲座结束,全体学生起立,在于海的现场指挥、交响乐队的演奏下,700余名师生唱起了国歌,剧院内激情澎湃,不少学生眼里噙着晶莹的泪花。

亿万人同唱这首歌,诉说对祖国的热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浙音700余名师生用美妙的歌声来彰显一股力量。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这首创作于30多年前的《我和我的祖国》以“快闪”等形式唱响在海内外华人中,并在国庆庆典时达到了高潮,成为本年度最火的一首歌曲。一时间,亿万炎黄子孙同唱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以此来诉说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依恋。

魏煌的讲座,主要围绕《我和我的祖国》,分享了作词张藜、作曲秦咏诚的“音乐人生”,以及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随后,他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这首歌词、乐曲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深刻剖析了这首深情优美、朗朗上口,传唱30年依旧历久弥新的经典爱国歌曲的艺术魅力。

创作出这样作品的词曲作家,饱含对祖国深沉的爱,但整个创作过程中曲折又艰难。刚开始,张藜对自己的填词不满,转折在1984年秋天,他随同行们来到张家界采风。

一个早晨起床后,他打开窗户,神奇的天门山突然呈现在他的面前,不远处是金黄的稻田,袅袅炊烟,溪流潺潺。如此壮美的画面,让张藜震撼。他回忆道:“这时,顿生一种特异的感觉。一鼓作气,把在怀里揣了揉、揉了揣的秦咏诚的曲调填写出来。”

“音乐创作要把自己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作为。”这是魏煌想要传递给师生们的心得。

思政心语

于海:从2008年开始,连续10年提案国歌立法。国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和历史见证,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尊重国歌。

魏煌:通过讲座,想要传递给年轻学子这些思想火花:音乐创作要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海洋中去,要深入社会汲取营养。

思政点睛

优秀音乐作品与时代共振同行 竖起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坐标

一个个音乐作品讲述峥嵘岁月,用歌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像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描写开国大典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洋溢着壮丽豪迈的英雄气概。还有击穿人们心灵的歌曲,像《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红梅赞》《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切准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方方面面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正所谓,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无论哪个时代,创作者们都会关心一个问题,如何创作凝聚人心的音乐作品。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副教授、青年作曲家朱慧根据切身体会,分享了她的看法。她说,要有比较强的政治思想觉悟,创作的作品是面向各阶层的观众,让音乐贴近人民大众;要对创作充满热情,创作出反映时代气息、展现饱满热情、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优美旋律的音乐作品;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在作品中运用民族乐器、运用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运用各类戏曲和曲艺中的元素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唤起观众的共鸣,并可以将本民族的音乐发扬光大;在音乐的创作中创新是必要的,但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赋予作品时代的气息与特征。

众所周知,文艺在推动历史的进步中所展现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一位德国哲学家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老一辈艺术家们想要告诫青年学子,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秀的作品,讴歌祖国和时代,努力成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实践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来源: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20/11/20/article_detail_1_20201120A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