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新闻:700余名师生同上一堂课,共唱一首歌!浙江高校开出首堂音乐思政课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20-11-20 人气:

11月18日下午,宽敞的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内,有一节“音乐厅里的思政课”正徐徐拉开帷幕,700余师生同上一堂课,共唱一首歌。

主讲嘉宾是两位大咖,一位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主席、著名指挥家于海,另一位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副主席、沈阳音乐学院长笛教授魏煌。两人讲述《国歌》《我和我的祖国》两部爱国主义音乐作品的精彩故事。

和着交响乐,700余名师生同唱国歌

“我们的国歌有84个字,37个小节,标准时长是46秒,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站在讲台上,年过六旬的于海依然身姿挺拔。其实,在于海老师登台的一瞬间,便引起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

“前进,前进……”于海抑扬顿挫唱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语气间充满了自豪。他说,这首歌曲用逗号,不用顿号,就表示他们永远在路上,发出了怒吼之声,形成磅礴之势。接着,于海动情地一字一句朗读国歌歌词,并细致地讲述歌词节奏要求。

每一段国歌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国歌见证那段光辉和艰难的民族岁月,而一个国家的强大往往就藏在国歌背后的一个个故事中,于海向师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发展历史和其他国家国歌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峥嵘岁月中《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者聂耳的艰难创作经历和被确定为国歌的过程。

在于海眼里,我们的国歌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国歌。不止好听,而且是“护身符”。于海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说起了当年利比亚撤侨的事,当时情况危急,外交部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只要能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就进来。”平安归国后,有些人跪在地上亲吻着祖国的土地。这个细节让该校音乐教育学院2020级研究生舒思航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在任何时候都要会唱国歌。”

一个半小时,讲座结束,全体学生起立,在于海的现场指挥,和交响乐队的演奏下,700余名师生唱起了国歌,剧院内激情澎湃,不少学生眼里噙着晶莹的泪花。

亿万人同唱这首歌,诉说对祖国的热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浙音700余名师生用美妙的歌声来彰显一股力量。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这首创作于30多年前的《我和我的祖国》以“快闪”等形式唱响在海内外华人中,并在国庆庆典时达到了高潮,成为本年度最火的一首歌曲。一时间,亿万炎黄子孙同唱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以此来诉说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依恋。

魏煌的讲座,主要围绕《我和我的祖国》,分享了作词张藜、作曲秦咏诚的“音乐人生”,以及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随后,他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这首歌词、乐曲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深刻剖析了这首深情优美、朗朗上口,传唱30年依旧历久弥新的经典爱国歌曲的艺术魅力。

能够创作出这样作品的词曲作家,饱含对祖国深沉的爱。但整个创作过程中曲折又艰难,刚开始,张藜对自己的填词不满,转折在1984年秋天,他随同行们来到张家界采风。

一个早晨起床后,他打开窗户,神奇的天门山突然呈现在他的面前,不远处是金黄的稻田,袅袅炊烟,溪流潺潺。如此壮美的画面,让张藜震撼。他回忆道:“这时,顿生一种特异的感觉。一鼓作气,把在怀里揣了揉、揉了揣的秦咏诚的曲调填写出来。”

“音乐创作要把自己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作为。”这是魏煌想要传递给师生的心得。

思政心语:

于海:从2008年开始,连续10年提案国歌立法。国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和历史见证,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尊重国歌。

魏煌:通过讲座,想要传递给年轻学子这些思想火花:音乐创作要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海洋中去,要深入社会汲取营养。 

思政点睛:

优秀音乐作品与时代共振同行树起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坐标

一个个音乐作品讲述峥嵘岁月,用歌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像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描写开国大典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洋溢着壮丽豪迈的英雄气概。还有击穿人们心灵的歌曲,像《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红梅赞》《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切准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方方面面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正所谓,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无论哪个时代,创作者们都会关心一个问题,如何创作凝聚人心的音乐作品。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副教授、青年作曲家朱慧根据切身体会,分享了她的看法。她说,要有比较强的政治思想觉悟,创作的作品是面向各阶层的观众,让音乐贴近人民大众;要对创作充满热情,创作出反应时代气息、展现饱满热情、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优美旋律的音乐作品;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在作品中运用民族乐器、运用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运用各类戏曲和曲艺中的元素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唤起观众的共鸣,并可以将本民族的音乐发扬光大;在音乐的创作中创新是必要的,但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赋予作品时代的气息与特征。

众所周知,文艺在推动历史的进步中所展现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一位德国哲学家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老一辈艺术家们想要告诫青年学子,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秀的作品,讴歌祖国和时代,努力成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实践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感悟分享

我想创作鼓舞人心的歌曲,让人有归属感

流行音乐系流行吉他大一201班张炎林:有了国歌才让我们有了底气和勇气,此生不悔入华夏。国歌这一文化图腾凝聚的爱国之心坚不可摧。

音乐教育学院2019级研究生翁丝雨:令人窒息的十三秒,是于老师讲述香港回归时的事情,看着视频中的倒计时,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当时的紧张。当59秒跳转到12点整时,毫厘不差响起地国歌,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音乐教育学院 2020级研究生舒思航:国歌版本的不统一、国歌的亵渎问题、街头采访播放国歌却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国歌的现象,这些都要引起社会关注。我认为当代的大学生青年人应该要多多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敬畏和热爱国歌,热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的责任与史命。

流行音乐系流行演唱大一201班洪宇阳:在未来的创作上我会借鉴前人的各种作品,加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作一些凝聚力量和鼓舞人心的歌曲让人们感觉有归属感。通过魏教授的讲述,我了解到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首作品的创作史以及词曲创作的艰难,我也了解到了这首歌曲是根据《海滨音诗》谱写而来,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词作者的用心。

来源:https://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51413556544510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