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音乐学院近千名新生来校报到 新专业戏剧影视表演首批新生18人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21-09-13 人气:

暑热散去,杭城迎来舒爽的金秋。9月11日,近千名2021级新生走进浙江音乐学院,在这所美丽校园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艺术梦想。

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招生更火爆

过去一年,浙江音乐学院学子再度点燃“中国好声音”等艺术舞台,由浙音主办的杭州现代音乐节等高水平国际性艺术活动异彩纷呈,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落户于音乐艺术类院校的重点实验室……诸多成绩,使浙音今年的招生更为火爆。

据统计,浙音今年通过本科校考、“三位一体”、“专升本”、华侨及港澳台、国际生、“中本一体化”转入等模式共招收新生746人,而报名总人数达20132人,本科校考录取比为31:1,比2020年(19:1)有大幅度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开设的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成了浙音最热门的专业,计划招生人数20人,实际招生人数18人,报名人数多达2814人,录取比为156.3:1。另外,音乐表演(美声)专业录取比例为115.2:1,音乐表演(流行演唱)专业录取比例为60.8:1,都均较去年有大幅提升。

此外,今年浙音研究生报考人数约1300人,再创新高,最终招收硕士研究生216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48人、专业学位153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13人,国际生2人。

新专业戏剧影视表演迎来18名新生

今年,浙音迎来了首批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18名新生。据了解,近年来,浙江大力发展影视产业,但也存在影视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等问题。作为艺术类高校,浙音积极参与影视表演人才的培养,旨在以更加国际化、更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高端影视人才。

来自辽宁的张恒谕同学就是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新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他从小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追逐我的艺术梦想。”

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新生张恒谕同学

据说,张同学与演员杨洋长得神似,对此他笑着说,“谁说我们长得很像?我很好奇。”他补充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

记者了解到,今天来学校报到,是爸爸和爷爷奶奶陪着张同学来的。他说,因为爷爷心脏不好,没怎么出过远门,所以这次想带着他出去走走。“我觉的学校的环境非常好,不仅大,还很美。最大的感受是今天看到新同学,大家都同样热爱艺术,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也很期待之后的四年里和好朋友们一起追逐艺术之路。”

大学四年注定与梦想并肩,那张同学准备如何度过呢?针对大学四年的规划,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他说,希望在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里,能继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之后再不断丰富自己在表演方面的能力。

“毕业之后,我想继续追逐我的演员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不过,不光是凭着自己的外貌,而是靠真正的实力,以及真正的对表演的理解和热爱,努力去追逐这份梦想。”张同学坚定地说,以后他打算进入演艺圈。

其实,张同学之前就有过表演经历,据他介绍,在高一时,他就接触过表演,然后为了艺考专门学习了三年。同时,他也有演戏的经历,“在入校之前,我在我的家乡拍过一部微电影,演的是戏中的主角。”

不光是艺考的路,以后的演绎事业也需要不忘初心,去坚守。对于张同学的选择,其父母和家人也都非常支持。“他们希望我自己选择人生路,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所以他们非常支持我从事我热爱的职业,以及坚持对艺术的追求。”

据介绍,未来浙音将在音乐舞蹈学科的基础上,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以国际化视野与定位,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全新的课程体系。

此外,新开设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将更多瞄准我省专业话剧团、基础群众文化系统中人才短缺的现状,集中培养本科高层次的戏剧影视表演和教学辅导人才,为浙江的文化艺术建设特别是基层群众文艺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迎新季推出“掌上迎新”系统

面对近千名新生集中报到,浙音在原有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大防控力度。新生须通过“每日健康打卡”主动报告开学前连续14天的体温及身体状况,记录活动轨迹;报到当天学生须单独进校,核验校园码,外省学生需核验行程卡,并对其行李进行消毒,以确保师生的健康安全。

在今年新生报到之际,浙音还推出了线上迎新系统——“掌上迎新”,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重塑新生报到业务流程,推动教学管理服务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升级。

通过“掌上迎新”系统,所有新生可以提前阅读报到须知、进行线上预报到、学习《大学生安全教育》微课、提前了解报到流程和班级寝室等情况;报到当天,完成线上预报到的新生可通过刷脸和扫码方式直接报到,免去现场排队、填报表单等工作。这不仅为新生提供了便利,还减少了人员聚集,降低风险。

与此同时,学校也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掌握报到情况,了解新生报到的高峰时段,以及时采取人员调控等措施。

新闻来源: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109/t20210912_2154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