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梅芬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既要有物质上的发展目标,也要有精神上的美好追求,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目标元素的系统工程。”[2]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地区在发展中不仅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更要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富追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步入新阶段,美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正逐步展现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2023年12月,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完善全面提高乡村美育质量的工作机制”。儿童作为“美”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全面发展的关键群体,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3]的重要对象。
然而,当前乡村地区的美育发展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实然困境,美育的发展不均衡,集中表现在美育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美育创造本能,已然无法满足当今世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4]尽管乡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在精神层面的富裕程度上,乡村与城市之间依然存在显著差距。
为应对这上述一挑战,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崔学荣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致力于培养儿童的美育创造能力,推动立体化、沉浸式美育实践,开展以“童心创美·同心共富”的主题项目实践。从自然和生活出发,引导孩子们体验自然“发现美”,整合信息资源“感知美”,跨学科联系“表现美”,并掌握科技手段“创造美”,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沉浸式美育实践,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美育”见证生命成长、“创造”达成精神共富。
从“艺术村长”到“童创导师”:筑牢乡村美育创新与实践之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美育振兴,杭州市西湖区于2024年开展“艺术村长”的项目,将创新资源与乡村需求相结合,融入艺术创意助力乡村发展。5月,第二批“艺术村长”项目计划正式启动,中国美术学院高世名、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等众多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集结,继续探索“艺术村长”集成创新模式,推动艺术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助力乡村美育与文化的共富发展。当前,“艺术村长”作为乡村美育和文化振兴的重要实践者,在传统文明与当代村落、时代融合发展中,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但是,如何真正助力乡村儿童美育创造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等方面,急需更多专业人才的支持。
基于这一背景,团队成员前往杭州市慈母桥村开展了一项以“童心创美·同心共富”为主题的美育实践项目,团队成员化身“童创导师”的身份,带领乡村儿童拓宽审美视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物质与精神共富的坚实力量。项目负责人朱惠强介绍道,“我们以引导者的身份带领孩子在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中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希望将美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将创意渗透地深入人心。”本次在慈母桥村的项目实践不仅是“艺术村长”机制的辐射与带动儿童美育的行动指南,更是铸牢乡村美育振兴的创新路径与实践之路。在关注乡村物质富裕的同时,注重精神文化的提升,通过深化美育实践,激发乡村儿童的创新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从“单一审美”到“具身体验”:乡村美育实施路径之深度转型
经项目实践调研发现,目前乡村美育仍然存在师资不足、课程体系单一、概念理解局限以及资源开发薄弱等问题,使得乡村美育往往停留在“单向美育”或“孤立审美”的层面,缺乏深入的实践与有效的融合,导致美育质量难以提升。本次项目负责人朱惠强指出:“美育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美育更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孤立地强调‘审美’是我们摒弃的,必须将美育实践化、具身化才可以为孩子插上‘美’的翅膀,希望在活动中做个儿童美育发展的‘引路人’,在与孩子对话以及真实生活情境中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彼此成长的关系。”
由此本次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设计多注重自然、生活、文化与美育创造实践的结合,坚持将美育融入实践,注重通过跨学科的艺术体验、实践活动及创意设计,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其中“自然美育”的部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从身边的花草树木中汲取灵感,进行绘画与音乐创作;在“慈孝文化”部分,孩子们通过传统孝道故事的学习,结合家庭互动,以手绘卡片、日记和故事分享的方式,深化对“孝”的理解和表达;在“童心乐创”部分,打造丰富多样的内容,秉持多元、多维的综合互动形式,在美育创造中注重孩子们的多感官参与互动体验;在“生活美育”环节,实践内容将紧扣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灵感,通过“生活世界”开拓美育视野,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故事,放在美育项目活动中,为美育创造不断增色。在“logo印记”活动中,孩子们从“创作者”变为“团队成员”逐渐成长为“小小艺术家”;在“音乐创美”环节,孩子们组建成一支“Super童创乐队”,用自制的乐器,表达家乡的自然风光,将现代音乐审美融入慈孝文化的主题中,为他们喜爱的歌曲伴奏,创造出充满个性和趣味的音乐体验。孩子们在活动之余进行了一场自制乐器的展演,将手工制作的乐器与乡村童谣结合,演绎了一场属于孩子们的童创音乐会,孩子们在创意实践中创生其个性发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审美素养的新生力量。
从“文化传承”与“创意实践”:构筑乡村美育实践之未来图景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孩子们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获得了多方面的提升。孩子们在音乐创作、艺术表达和文化认同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他们也在与慈孝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树立了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认同感,收获“自然”的美育理念与“自我”的创造体验,让孩子们在艺术和文化理解中获得了双重成长。一名参与活动的孩子说:“我觉得自己在活动中有了很多新发现,这是我在学校音乐课上没体验过的。”
展望未来,团队成员将进一步优化乡村美育课程体系、持续深化美育建设工作,继续推动美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广泛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美育公益项目,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美育工作中来,为乡村孩子提供更优质、多元的艺术教育体验。团队成员表示:“我们计划与更多地方文化机构合作,将传统文化的音乐、美术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同时通过‘艺术进村落’等活动,扩大美育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感受到美育与艺术的魅力,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真正让美育成为乡村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推动美育理念的传播,项目团队正计划与地方文化馆、社区中心合作,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一系列跨领域的美育活动。在未来,项目不仅会走进更多乡村学校,还将通过社区活动、家庭教育等形式,助力更多孩子和家长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在“童心创美·同心共富”项目的持续推动下,美育正逐步融入乡村孩童的成长之路,成为孩子们精神涵养和文化滋养的重要一环。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童心与艺术的交融,同心与梦想的共鸣;在与孩子们一同探索艺术的过程中,彼此见证美育力量的无限创意,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001).
[2] 梅芬,陈铭彬.美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路径——兼论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美”[J].社会科学家,2022,(06):45-52.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4]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