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这个旋律,是不是仿佛听到溪水潺潺?欢快的,轻盈的,渐渐灵动起来……”浙江音乐学院钢琴教师贾凌月的引导下,孤独症儿童俊憬的手指在琴键上来回跃动,肩膀随着节拍轻轻晃动;“我们就是玩具兵!主人出门了,大家快醒醒。”舞台上,浙音艺颗糖创新团队与孤独症儿童跟随音乐跳跃着、舞动着,一起自由“玩耍”。
这是一场特殊的疗愈音乐会,名为“听见温暖的声音”。音乐会的主角,是一群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简称“浙大儿院”)就诊的孤独症儿童。他们与浙江音乐学院的师生,用音乐架起一座爱与希望的桥梁。
点击播放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3月28日上午,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到来之际,“听见温暖的声音”公益音乐会在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温暖上演。仪式上,“文艺赋美·音乐疗愈角”暨“精神共富联合体”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基地正式揭牌。
01
音乐让孤独渐渐走远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艺术家”
“你知道吗?很多孤独症儿童一开始都不会微笑。可能你要千百次地教他们,他们才能学会微笑。”在音乐会开始前,浙江大喇叭特殊儿童关爱中心负责人王碧燕轻声告诉记者。
五名孤独症儿童带着自己的非洲鼓,自信地登台了。一曲《骄傲的少年》如同炽热的火焰,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氛围。孩子们的眼睛里泛着“星光”,泛红的脸上绽放笑靥。没想到,音乐真的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这场公益音乐会精心策划了三个具有深意的篇章。在第一篇章“温暖”中,大喇叭特殊儿童关爱中心的孩子们与浙音学子携手登台,共同演绎了歌曲《无名花香》、手风琴《小酸梅果》、琵琶独奏《采蘑菇的小姑娘》和吉他表演《萱草花》。他们的音乐如同缕缕暖阳,轻柔地洒落在每一个人的心田。
“世界赠予我拥有,也赠予我回敬。赠我小小一扇窗,也赠予我屋顶。”到了第二篇章“听见”,浙大儿院小狮子合唱团温情地唱起歌曲《世界赠予我的》,候场的孤独症儿童也跟唱起来。这一刻,音乐让时间慢下来,孤独也渐渐走远了。
在这个舞台上,每颗“星星”都闪烁着自己的光芒。勇敢走上舞台的元元,用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唱出了澎湃的自信、纯粹的美好,仿佛少年永远相信小飞侠;俊憬和老师一同弹奏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为守护他的人们编织一个春天的童话;精通多种乐器的家铭,把一曲萨克斯独奏《The One You Love》(《你爱的那个人》)献给一路陪伴自己的妈妈。
音乐会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小组唱《我有一个装满星星的口袋》。这是彩虹合唱团金承志的作品,他在2019音乐季巡演的节目册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这首本是老金写给自闭症(孤独症)孩子的歌,但是我们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有一个装满星星的口袋,悄悄打开它在夏日的夜晚。那是等到整片森林都入睡后,属于我自己的小秘密。”听着听着,王碧燕在台下就眼眶湿润了。“想起七年前,我们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大喇叭首届特殊儿童音乐会。8个月的筹备,1000多个小时的练习,25名特殊儿童的努力。那一晚,台上台下几乎所有人都哭了。如今,他们都有了非常丰富的表演经验,站在台上自信满满,个个都是‘小小艺术家’。”她自豪地对舞台上的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夜晚越黑,“星星”越亮!
02
“因为陪伴儿子,我的人生变得不平凡了”
“现在,音乐会进入第三篇章:未来。接下来,有请来自大喇叭特殊儿童关爱中心的家铭为大家演奏萨克斯《The One You Love》(《你爱的那个人》)。”这个听起来有些生涩但有力的声音,来自大喇叭的孤独症儿童凌凌。在这场音乐会中,多才多艺的凌凌一人分饰三角——主持人、非洲鼓手、手风琴独奏。
“我们大喇叭特殊儿童关爱中心是2015年驻扎杭州、2017年正式注册的。凌凌是第一批加入大喇叭的孩子,跟着我们快十年了。从2016年创排全国首部孤独症儿童参演的话剧《狮子王》,到与浙江音乐学院合作的一场又一场公益音乐会,他都参与其中,是我们的艺术积极分子。”王碧燕介绍。
点击播放
整个主持过程中,凌凌的妈妈一直陪伴身边,为他整理提词卡,耐心而熟稔。“这孩子从小在语言表达上就有天赋。看《新闻联播》学播音腔,会背各种广告词、路牌。一开始,凌凌也很抗拒外界、躲避交流。但这些年,艺术疗愈为他打开了沟通的心门。如今站在舞台上,他的肢体变得自然、放松,一点也不怯场。这也让我明白,让孩子接受康复训练、进行艺术疗愈,这样的事情必须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凌凌妈妈说,最初她跟所有的家长一样,希望孩子变成一个自己希望他成为的人。“但孤独症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不一样的痛苦,不一样的幸福。因为陪伴儿子,我的人生也变得不平凡了。”
在这场疗愈音乐会中,有一个环节是“多觉联动音乐互动体验”的现场教学。浙音艺颗糖创新团队与孤独症儿童们在台上玩起了互动——当主人不在家,玩具兵们都“活”过来了!老师赵安淇以《玩具兵进行曲》为主题,引导孩子们拍拍手、拍拍腿、跺跺脚,来模拟军鼓的节奏,还通过身体声势与共同舞蹈模仿玩具兵们自由玩耍。谁的童年不天马行空?这些“星星的孩子”跑着、跳着,洋溢着最纯粹的欢笑。舞台上的这般场景,像极了胡迪、巴斯光年和他们的《玩具总动员》。
就像王碧燕说的,孤独症儿童只是不小心把自己的世界缩小了,很多时候他们的情感比正常人还要真挚、纯粹。孩子们统一的演出服上,写着“就是不完美”。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完整而美好的生命,活得炽热、勇敢。
03
580多场大大小小的音乐疗愈
医校协同的爱心接力还将继续
“音乐就是Magic(魔法)!”音乐会结束后,浙大儿院院长傅君芬与记者分享了两个发生在浙大儿院的疗愈故事——“一个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的孩子,因为严重创伤已经深度昏迷好多天了。没想到我们一放《熊出没》的音乐,他竟然眨了眨眼睛,终于给出了回应。还有一个重度烧伤的孩子,有着创伤后应激障碍,一开始拒绝我们的一切互动。但家人带着她来参加了三次音乐疗愈之后,孩子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还愿意唱歌了。”
早在2023年6月,浙音就与浙大儿院共同启动了“医心乐护”音乐疗愈暨“文艺赋美·音乐疗愈角”公益品牌项目。双方通过音乐与医学的深度跨界融合,为孤独症儿童开辟一条多元化的康复创新路径,为众多“星星的孩子”带来了慰藉与希望。
“近两年来,我们会在医院大厅举办钢琴演奏会或小型音乐会,为前来就诊的患儿与家长纾解情绪;来到病房的游戏室,与孩子们一起唱歌、玩节奏、讲音乐故事,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走进孤独症门诊,通过一些社交训练来培养孩子们语言和情绪表达的能力。”浙江音乐学院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人、“医心乐护”项目负责人赵明明介绍。
“音乐疗愈,热忱与专业缺一不可。我们‘医心乐护’的每个志愿者,都经过了规范性、专业化的培训,并能进行常态化、可持续的疗愈服务。每个学年都有120多名学生前来报名,这场爱的接力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赵明明说,接下来“医心乐护”项目将针对孤独症患者开展一对一、个性化的精准疗愈,将服务送到每一个病床前。
傅君芬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浙大儿院联合包括浙江音乐学院在内的社会机构,共组织了580多场大大小小的音乐疗愈公益活动,服务了7700多名儿童。“关爱孤独症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成长,更要通过系统性行动,让孤独症群体‘被听见’‘被看见’‘被关爱’,为他们点亮更多融入社会的星光。”
接下来,浙音与浙大儿院将从音乐疗愈的艺术实践迈向科研、创作、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创新性且具有应用价值的音乐疗愈产学研项目落地生根、创新转化。同时,由浙音创新创业团队、旅美青年作曲家楼柯吟等组成的疗愈音乐科研团队,还将推出音乐疗愈原创数字专辑《听见温暖的声音》创作计划。
这是一场关于爱的“持久战”。孤独症儿童与社会之间这一道高高的门墙下,正在集结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智慧,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勇敢跨越、闪闪发光。
新闻来源:https://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1090590348553486336&ic=y3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