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第二届浙江音乐学院国际合作钢琴艺术节开幕式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该活动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艺术指导教学部、艺术处、钢琴合作艺术中心承办,声乐歌剧系、管弦系、国乐系、作曲与指挥系、舞蹈学院、钢琴系、陈琼钢琴艺术指导导师工作室共同协办。
本届艺术节持续4天,艺术节以“促进合作钢琴艺术发展与专业建设”为核心宗旨,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及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茱莉亚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香港演艺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音乐学府的20多位优秀艺术家齐聚浙音,旨在探讨合作钢琴家在音乐中的主体性地位、艺术协作技巧以及跨界融合实践,共同为合作钢琴这一复合型专业的发展探索新思路、新方向。
开幕式上,院长王瑞系统阐述了浙江音乐学院成立艺术指导教学部与钢琴合作艺术中心的深层考量与发展愿景。他指出,钢琴合作艺术中心的成立,既是回归音乐人才培养的本质思考,推动音乐表演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是学院深化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举措。他强调,艺术指导教学必须突破单一传统培养模式,转向学生全方位的艺术协作能力的塑造。艺术指导教师也应成为具备文学、戏剧与美学等多重素养的“最有学问的老师”。为此,需提升艺术指导的专业意识和教学规范,构建以深度倾听、主动融合与艺术共鸣为基础的新型音乐理念,从而实现技术配合到心灵契合的升华。他以“绿叶的光合作用”为喻,精辟阐释了合作钢琴在艺术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呼吁同行坚定专业自信,通过系统化的教材建设、教学规范与实践创新,共同促进中国合作钢琴教育蓬勃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黄萌萌教授作题为《继承与变革——关于教学和演奏的一些思考》的主旨发言,系统阐述了合作钢琴领域的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强调合作钢琴家的角色定位亟需从“职业伴奏者”转变为能与独奏家平等对话、具备独立音乐表达能力并能相互启发的“室内乐演奏家”。为实现这一“转型”,他提出应深度研读总谱,勇于挖掘音乐中的戏剧性与内在性格,并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批判性思维与综合艺术素养。
中央音乐学院张佳林教授以《我的艺术指导、合作钢琴、钢琴伴奏职业感受》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探讨了从业者的多元职业路径,指出扎实的钢琴独奏能力是支撑其艺术生涯长久发展的核心基石,并针对如何吸引更多优秀钢琴人才投身这一领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奏能力提出见解。他特别强调了语言素养在歌剧艺术指导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协作过程中的沟通意识与服务精神。
上海音乐学院崔岚教授在《体系初成——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主旨发言中,系统分享了钢琴合作艺术专业在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她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介绍了既注重演奏技巧,又涵盖语音训练、作品分析和文化背景解读等多个维度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合作钢琴领域教材研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香港演艺学院徐惟恩副教授在题为《合作钢琴家/艺术家:21世纪表演艺术家的跨学科实践》的主旨发言中,分享了该校在合作钢琴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理念。他分享了香港演艺学院跨专业联动、跨学科实践,培养适应现代艺术生态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案例,并提出当代合作钢琴家应突破传统角色,向策展人、指挥、作曲家等多元身份转变。
浙江音乐学院首席艺术指导史佳怡以《钢琴在室内乐中的“对话者”角色:平衡、倾听与融合》为题,深入探讨了钢琴家在室内乐中的角色定位。她指出,钢琴家需从独奏者转型为对话者,掌握平衡的艺术、倾听的智慧、融合的魔法。在教学层面,她建议通过盲听训练、总谱分析与鼓励学生艺术研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团队意识,并强调要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与他人“和谐共处”,创造出“1+1>2”的艺术效果。
开幕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华彩启幕。
《巍巍江汉关》的厚重历史叙事,钢琴与二胡、竹笛、笙等民族乐器交织共鸣,演绎出英雄城市的胸襟与气度。
来自南美的《探戈幻想曲》在钢琴家曲大卫的即兴诠释下,与长笛展开灵动对话,洋溢出洒脱与热情。
《意象瓯绣》则通过弦乐与钢琴的细腻对话,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的技艺神韵转化为流动旋律。
《乐之流》借助钢琴与打击乐的互动,捕捉富春山水的自然意象和深邃幽静的山林意境。
来自蒙古的“草原三部曲”通过四胡、马头琴的苍劲音色,短调长调的旋律与钢琴的协奏,传递出草原的辽阔与深沉。
音乐会在终曲《相拥》中达到高潮,双钢琴、二胡、大提琴与双人舞同台辉映,实现了东西方乐器、听觉与视觉的有机融合,传递出以艺术拥抱世界、共创未来的开放理念。
艺术节期间陆续推出“piano plus”系列合作钢琴音乐会3场,声乐、器乐合作方向讲座及专家公开课13场,为合作钢琴艺术搭建高规格、高水平、国际化的艺术实践及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合作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合作钢琴艺术正以其独特的和鸣,连接彼此,打破壁垒,共同谱写深沉隽永的动人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