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音合唱学院“室内合唱团”成立

来源:合唱学院、声乐歌剧系 作者:合唱学院、声乐歌剧系 时间:2025-09-26 人气:

初秋的浙音校园,晚风拂过,传来悠悠练唱的旋律......9月24日晚,浙江音乐学院综合艺术楼205排练厅灯火通明,宛如一个发光的音乐盒子,浙江音乐学院合唱学院室内合唱团成立仪式举行。院长王瑞、副院长汪洋,声乐歌剧系、合唱学院有关负责人出席。

扎根实践 志在声漫四海

浙江音乐学院合唱学院成立于2020年6月,是深化合唱艺术教育、创新“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表演学科教学平台。新成立的合唱学院室内合唱团由浙江音乐学院与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共同组建。合唱团立足浙音,旨在打造国内一流专业室内合唱团,打响浙江合唱先行示范品牌,高起点展现新时代中国合唱魅力,通过专业化训练与艺术实践,推动中国合唱艺术的创新发展与青年合唱人才培养。

王瑞表示,浙江音乐学院首创性建立了合唱学院,而室内合唱团作为其核心载体,旨在打造一支高水准、具有行业示范性的合唱团体。希望室内合唱团要扎根舞台实践,积极投入《战士之路》等大型原创歌剧的排演,并在与国内外一流艺术家的合作中锤炼专业能力,实现从排练到演出的无缝衔接;同时要着力拓展国际化维度,通过邀请国际顶尖指挥家与合唱艺术家开展深度指导与合作,使团员们浸染于多元的艺术理念之中,逐步具备与国际对话的实力与格局。

现场还进行了颁发聘书环节,由合唱学院院长、声乐歌剧系教授严圣民担任室内合唱团团长,作曲与指挥系副教授昊尘担任室内合唱团指挥。此外,学校将整合优质资源,在师资、课程与实践平台等方面提供保障,凝聚合力共促合唱艺术事业发展。

多元交融 播撒艺术种子

室内合唱团始终秉持开放、多元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融汇专业素养与艺术热忱的音乐共同体。它不仅是一个表演团队,更是一个汇聚声音、交流思想的平台。合唱团成员除声乐歌剧系专业学生外,同时面向所有热爱合唱艺术的人们开放。

在王瑞看来,室内合唱团是一个机制灵活,同时在艺术水准、音乐风格和团队品味上兼具艺术性、专业性、学术性与示范性的团体。“室内合唱团的艺术标准绝不会因开放而降低,对每位歌者的选拔及日常排练要求严格,正如室内乐之于交响乐,追求的是差异中的完美和谐。”他相信,这样的经历能深切体会团队协作带来的独特幸福感。

当晚,合唱团进行了首堂排练课。声乐歌剧系副主任马亚囡、韩蓬,合唱团团长严圣民,指挥昊尘分别为不同声部进行指导,先后排演了《我期待》《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黄河船夫曲》等歌曲。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团员们仍沉浸在音乐的余韵中,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工作的团员,用他们鲜活的感受,描绘出这个新兴合唱团的独特气质。

“我一直觉得合唱是件特别美好的事,但真正走进专业领域,才发现背后有如此深厚的学问。”来自南通市崇川区天籁之声合唱团的常任指挥王音娜难掩兴奋。“在基层,群众合唱热情很高,但常常缺乏科学的方法。我希望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把专业的发声技巧、作品处理和团队协作理念带回去,让业余合唱团也能唱出‘专业范儿’。” 

“刚才排练时,我恍惚间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浙音毕业生倪俊森也回到了母校,“但不同的是,现在的我更懂得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

退休后的邱建华如今是浙大校友西溪月央合唱团的团长。多年的工作阅历让他对艺术的社会价值有着独到理解,“合唱或许是另一种更动人的讲述方式,这就像一种无声的语言,超越了文化和地域的界限。我相信,通过合唱这种无国界的艺术,能够自然而然地传递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表达。”

刚从罗马音乐学院归国的蔡悦,则用她敏锐的艺术感知捕捉着东西方合唱艺术的差异。“昊尘老师对音色融合的要求让我惊喜——不是追求单一的响亮,而是让每个声部如丝绸般交织。这正是我在寻找的,将欧洲合唱的灵动与中国音乐的韵味相结合的契机。”

身兼多职的侯杰刚刚结束排练,就迫不及待地在手机备忘录上记下心得。“太不一样了!” 作为滨江区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他感慨,“在这里,每一个音符都需要精雕细琢。” 他指着乐谱上的标记说:“我要把这种专业的训练方法带回去,让基层合唱团也能在保持欢乐氛围的同时,唱出专业水准。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惠民。”

指挥昊尘在首排后对团队的合作表示认可,音乐基础扎实、响应专业、热情饱满是他对团员的初印象。“正是这些多元背景的碰撞,让我们的合唱团充满无限可能。他们不仅是歌者,更是文化的使者、艺术的传播者。”

据悉,这支新成立的合唱团已计划于年底举办专场音乐会,并将在10月启动新一轮招生。当不同背景的音乐爱好者在这里相遇,他们共同谱写的,将是一曲多元融合、和谐共生的艺术新声。